1.蒙古族馅饼
蒙古族馅饼是一种风味面食,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以当地特产的荞麦面制皮,牛羊猪肉为馅,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明末清初,馅饼面食从民间传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为用豆油、奶油煎制,并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经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馅细为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菜如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用筷子破开饼皮,热气升腾,香味扑鼻,令人食欲大振。
奈曼蒙古馅饼与一般馅饼比较,特点在于馅饼的馅是精选绵羊肉或牛肉,肥瘦适宜,馅中放葱、姜等作料,不加菜,馅满,皮薄如纸,金黄酥软,油而不腻。
2.煎饼
煎饼是大家非常喜欢的食品,做法是将小米面、玉米面撒至烧热的煎饼锅上并摊匀煎熟。煎饼色微黄,薄如纸张,可以卷着大葱和土豆丝食之。
3.高粱米饭也是风味美食之一。将高粱脱皮,用以煮饭、熬粥。夏季炎热时节,把高粱米饭放入凉水里,称为“水饭”。秋季,用新鲜白菜叶将米饭、葱段、香菜及豆酱、肉丝裹成一团,称为“菜包”。饭里放豇豆同煮,称“豆干饭”。把高粱米加工成面,和成面团,在格豆板上搓入滚水锅内,即成为“格格豆”。
4.菜包
菜包也叫饭包,是奈曼地区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饮食,如今菜包已从寻常百姓家走上了宾馆酒店的餐桌,成为招待贵宾的一道独具特色的美味。
菜包所需的原料是:米饭(大米饭、高粱米饭、小米饭)、白菜叶;副料是:葱、香菜、大酱,爱吃辣的人还要放些辣椒等。
菜包的具体做法是:把干净的菜叶铺平,把撕碎的葱、香菜等副料放在上面,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适量的大酱,再放上米饭。米饭的多少由菜叶容量的大小决定,最后将菜叶对折封底,双手握紧,即可食用。
5.奶茶是奈曼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料。较讲究的做法是,先用羊尾擦锅,放入少量炒米拦炒,待米发出香味时再加水,并放入适量砖茶。茶水烧到适当浓度时,去掉茶叶,放入鲜奶,不断用勺搅拌,至茶乳交融,放盐少许即可饮用。奶茶有解除疲劳,促人兴奋,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还能治疗感冒等病,是上乘补品和饮料。
6.炒米是奈曼旗牧区最常见的熟食,蒙古语“胡尔申巴达”,是以散糜子经过闷蒸、锅炒、碾磨等工艺加工而成。即把散糜子收拾干净,(即带着皮儿的原粮)。放入锅内,加水至略高于米,像闷米饭那样,加火把糜子闷至八成熟。然后,再把闷熟的糜子用勺舀一次一勺(半升许),倒入已加热成高温的锅里搅拌煸炒。米粒崩得像小炮似的“噼噼啪啪”喧响,而且热气腾腾,这一工序最要紧的是掌握好火候。热气冒尽,发胀的米粒稍稍复原后,即可出锅,用筛子将细沙和糜子分离开来。这样把煸炒好的糜子冷却之后,铺展在石碾上(厚度要适当,如过薄会把米粒碾碎),研磨两、三遍,米和糠皮完全分离之后,再用簸箕将糠皮簸出,所留的黄灿灿的米粒即为炒米。
工序要求:闷蒸要适度,煸炒“爆花”要少,色黄而不焦,米粒质坚而脆,晶莹明亮。由于经过带皮水闷侵蒸,使糜子皮层中的水溶维生素浸透到米粒中去、增加了炒米中维生素含量;又由于炒熟之后,冷却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状态。食用时,只需加茶水浸泡即可:香、甜、酥,清爽可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