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高中座落在河南省省会郑州西20公里的荥阳市工业科技园区。南临310国道,北靠陇海铁路和开洛高速公路,交通极为方便。西通洛阳龙门景区,东达古代帝都汴京,北接黄河游览区,南近中原名刹少林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格外优越。学校占地185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荥阳高中的前身为“煦初高中”。大清光绪壬寅(1902)年,湖北咸宁县举人张煦初,被选授荥阳县令。他“为政计画深长、规模宏远,善理财、尤注重教育事业。”先后在荥阳建小学百余所,为荥阳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荥阳在1941年前只有一所县立初中,县内韩五峰、楚子襄、丁云青、姚明甫等有识之士,依靠民力自办了一所“河南省私立煦初高级中学”,简称“煦初高中”,以铭记为荥阳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张煦初先生。
1948年底,“煦初高中”和“荥阳县立初级中学”,“荥阳简易师范”三校合并,在荥阳县立初级中学旧址创办荥阳中学(设高中部、初中部)建国后改为“荥阳第一中学”。1955年正式命名为“河南省荥阳高中”。五十年代,荥阳高中也颇负盛名,被河南省政府列为十所省办高中之一,因教学质量优异又被誉为中原的“五颗明珠”之一,1953年至1965年,每年输送留苏预备生2至3名,70%以上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
1962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
恢复办学三十年来,教育质量一直处于郑州市领先地位,也培养了一批精英。八零届毕业生张志川,留美博士,他的“非充分灌溉数学”技术,对黄河流域有效灌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任山西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八零届毕业生宋建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等。八六届毕业的杨福源,清华大学内燃机工程专业博士;历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老师,系党委副书记;系主任助理;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五次获得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和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近十年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上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提出“五主课堂”教学法。德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学校每年举办“成人典礼”、“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成立了“爱计划”、“思辨协会”、“模联”等学生社团。管理上,着重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建立了“小红帽”值周班制度,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组织。这些措施使学校的管理井然有序。
荥阳高中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半个世纪以来,荥阳高中为国家培育了大批英才,硕果累累,桃李遍天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