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度营销的系统结构
对于没有掌握完备渠道销售信息的品牌来说,所取得的任何销量的提升都可能是暂时的:即导致其成功崛起的因素(KSF----关键成功因素)符合了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然而这样的成功难以维持,因为它缺乏真实的数据来知道维持其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如流星般的雅克V9、他 她营养水、以及陷入迷茫的乐百氏脉动维生水,如果这些品牌还在认为是盲目跟风、无序竞争等导致其产品迅速衰亡,那么就无法解释在假货、低档货充斥的商品市场里还会有品牌(如时装、皮具等奢侈品牌)----而这也就是造星式品牌观宿命结局的深层原因。
深度营销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结构:企业促销行为(能量输入)推动产品销售额(量)的增长,而在销量增长的背后无非是渠道份额及(或)顾客份额的增长,当渠道份额与顾客份额的增长产生正向“互馈”的时候,市场份额的增长才是稳定与良性的。也就是说,当市场份额是建立在渠道份额增长与顾客份额增长的基础上,销量增长推动的市场份额才不会变成海市蜃楼。这一系统结构及其作用关系,尤其对于重复性消费品具有特别的意义(耐用品的消费动力来自新购与换购,基本不产生重购)。
对此一结构图的解释:
渠道份额=品牌网点数(销量)/渠道网点数(销量)。在此,渠道份额的第一个衡量指标是渠道覆盖率,即品牌进入渠道总网点数的比例;而按照2:8规律,20%的重点网点可能达成了80%的销售额,那么品牌在这20%的重点网点里的覆盖率及单点销售额,就往往成为提高品牌渠道份额的关键。品牌的渠道之数里同样反映着渠道之质!因此,当销量来自一批商(经销商)的时候,品牌的风险最大;当销量来自二批时,风险次之;销量来自终端,风险更小;销量来自终端里的重复定单时,品牌几乎进入无风险之地。因为终端里的重复定单必然来自顾客份额。
顾客份额=消费本品牌的数量/消费所有品牌数量之总和。即使无法准确统计竞争品牌的消费量,透过对本品牌的深入分析也可以计算出顾客份额。即抽样了解购买本品牌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状况、购买频次、单次购买数量等,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进一步研究重度、中度、轻度消费群的特点及其购买动机、购买习惯、品牌态度等,就可以对本品牌的品牌粘性(重度消费者占全部品牌消费者的比例)进行判断,发现在销量增长背后的消费者真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消费者使用与态度U&A跟踪调查)。
销量(销售额)与促销:销售额通常是透过线下促销如通路搭赠、分销商压货、消费者购买奖励(买一赠一之类的消费贿赂)来实现的,可以用金额表示,它可以分解到渠道网点中去,测量各网点的销售力,也是衡量业绩与市场份额的单位;但另一方面,又必须将销售额还原为最小销售单位(通常称为SKU),一个SKU的购买表示一次消费形态的完成;一次性购买或消费多少SKU产品、以及多长时间间隔会产生第二次购买(或单位时间里发生几次购买行为),这些背后的购买频次及消费深度(单次购买或消费的SKU数量、方式)就是透过销量看到的消费群:规模、特点、习惯、态度等,而这些则需要通过线上促销形式去达成:如展示、生动化、POP、广告、表演、聚会、抽奖等。
市场份额:每一个顾客份额的增长都是渠道份额的增长,因此来自顾客份额增长的市场份额是安全健康的;但并非每一个渠道份额的增长都会带来顾客份额,尤其是对于新上市的产品,很多产品在第一轮铺货之后就是漫长的渠道困扰:滞销—即期—退货—变质—抱怨—憎恨—死亡。因此,当销量来自于渠道网点数量的增加,而不是网点重复定单的时候,就是品牌渠道危机的信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