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是程尔昌于1920年开办的,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有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以此为原型。
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关押政治犯必须外迁。军统总务处长沈醉亲自开着一辆吉普车到处察看,最终选中了渣滓洞作为关押原白公馆看守所内犯人的新址。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撤销,息烽、望龙门、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合为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并将原息烽、望龙门监狱兼看守所的全体在押人员撤并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7年4月回迁,渣滓洞监狱被合并至白公馆看守所,但暂时废弃。1947年12月,渣滓洞重新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关押的人员主要是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最多时关押过三百多人。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曾在此关押过。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被杀害。
渣滓洞于2009年初被一场洪水冲毁了靠近溪边的几栋楼,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和工作人员日夜赶工修葺,在修葺时被毁部分的同时,也对整个渣滓洞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主要是修补墙面的色泽。整个修缮工作完全按照当初的原貌进行,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渣滓洞依然是当年的景象。在修葺渣滓洞的时候,工作人员挖出了江竹筠当年准备越狱用的两件铁质工具,在当时的史料中有记载江竹筠她们几位共产党员越狱用的工具,可是一直没有被发现。这两件铁质工具直接证明了江竹筠等共产党员在监狱中依然坚持反抗斗争的精神。2010年,随着重庆“唱红打黑”的深入开展,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革命旅游胜地游览人数持续攀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