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起义

家乡区县: 重庆渝北区

酉阳起义是清朝末年,酉阳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灾连连,粮食欠收,以至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清政府虽平粜赈灾,以缓和矛盾,但贪官污吏大做手脚,大肆克扣、贪污赈灾粮款,使得人心浮动。仁人志士振臂一呼,揭竿而起。

“三民主义”广泛传播,保路运动风起云涌虽然酉阳地处偏壤,但历来重视兴办学校,一批饱读诗书的有志之士走出大山,远赴成都、日本等地求学,寻求拯救民生之路,接触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进步思想,并秘密加入同盟会。他们把新的思想带回酉阳,秘密发展会员,积极开展活动,广泛发动群众,酝酿武装起义,以实现同盟会的主张。

1911年5月,清政府与英、德、法、美四国银行团签订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出卖两路主权,规定各省抽收路款一律不再归还。清政府的卖国与豪夺,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在同盟会的领导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1911年6月28日,重庆成立“重庆保路协会”,率先响应四川保路运动。川东各州县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分会。刘扬被推为“酉阳保路分会”会长。1911年9月7日,“成都血案”后,保路爱国运动发展成为由同盟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初,在成都实才学校读书的酉阳龙潭镇人刘扬和秀山人彭藻(均为同盟会成员、保路同志会会员)回家乡联络保路同志会会员白锦祯、彭灿、邹杰等人,秘密组织反清武装起义。他们在酉阳酉酬、后溪、大溪和秀山一带土家族人群聚居地秘密活动,公开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推翻专制,保路安民”的口号,并得到江西大商人捐万金济饷,密约当地民团、哥老会、花灯会及李伯诚部数百人,不到1个月即组成一支千余人的武装起义队伍。由于大溪、酉酬、后溪与秀山一衣带水,白姓家族大,酉酬人白锦祯又是清政府的秀才,在当地颇有号召能力,于是公推白锦祯为统领(统领为清朝新军制的官名,相当于民国时期的旅长),彭灿、彭藻为副统领,刘扬为参谋长,于11月初在大溪口集中,举起了反清义旗。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刘扬、彭灿、李伯诚率领,由后溪出发,攻打龙潭,进而攻打酉阳城。一路由白锦祯、彭藻、邹杰率领,先取石堤、宋农,攻取秀山城。

龍小台(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