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
在我的家乡,最大的、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老百姓谓之“过大年”。
一进入阴历腊月,乡亲们就开始忙碌起年货来。食物是头一桩,杀猪宰羊,家家房屋门前挂着腌晒的鱼肉、香肠等等。妇女们将糯米用水泡烂了磨沉浆,煮汤圆,将糯米蒸熟了杵糍耙,将绿豆、大米混合浸泡,磨成浆,摊豆饼。炒花生、瓜籽、米籽,炸麻花、苕皮。年关将近时,还要蒸鱼糕、包子、馒头。各色食物应有尽有,这在其它节日里是没有的。
腊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它标志年节正式开始,村子里开始零零散散的响起鞭炮来,有了节日的气氛。
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前,各家各户都要放一大挂鞭炮。吃团年饭时间不一致,东家停了西家放,此起彼停,震撼大地。
到了晚上除夕时,每家每户又放,到处噼噼啪啪响,整个夜晚沸腾了,天空里不时的闪烁焰火,千姿百态的彩色图案,好看极了。有的农户放完鞭炮后抱一捆柴禾归家,曰“抱财归家”,期盼来年吉利。
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闹元宵时,乡亲们要在自家房前屋后放炮竹,非常的响亮,连房子都震动,边放边高声吆喝“差起――差起――”,意即赶走家里害虫蚂蚁。
过年是最显亲情和孝心的日子。腊月二十四和三十清早,媳妇都要给公爹公婆煮一碗石磙蛋,没有蛋红
糖水也要端一碗。和父母分开居住的,还要“接”父母团年。
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儿女,无论多忙,路途多遥远都要赶回家同父母团聚。一同吃团年饭。分开的兄弟,一户一天,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就开始团年。几家人、几辈人全围坐在一起(有的几桌)吃着丰盛的团年饭,亲热的说上祝福话,过去婆媳间、妯娌间等纠纷隔阂也就烟消云散了!
过年时,人们没有忘记死去的亲人。吃团年饭前,长辈都要拿起酒杯在桌子四周泼酒一点酒,口中念着先人的名字,“请”她们回家过年,“吃”团年饭。酒泼完后,桌子四方放一小碗饭,将筷子搁到碗上,请先人“吃饭”,一小会儿后,将筷子拿下,四周洒上茶水。同时,旁边给先人烧纸钱,祖宗吃完饭,再去领钱。一切完备后,活着的人方入席。
到了晚上,人们拿着麻杆、火柴等涌向坟地,给先人“上亮”,坟头插上几根麻杆,点上蜡烛,罩上纸罩。烧纸、放鞭、跪头,田野里好不热闹,那一个个的亮像天上点点繁星。正月十五晚上,人们重复着再给先人上一次“亮”。
年前,未婚和刚结婚的女婿都要提上烟酒等礼物上岳父家“辞年”。岳父母要给女婿塞上几包香烟作为回礼,并一再叮嘱:
“明年早点来玩啦!”
大年初一,乡亲们换上簇新的衣裳,在左邻右舍、同组相互拜“跑”年(不拿礼物、不吃饭)。进屋宾主像久别一样,十分亲热的问候:
“新年好,恭喜发财!”
“您也一样,新年好,恭喜发财!”
主人忙不停敬烟、筛茶。客人拜完东家上西家。
小孩拜年,主人拿些糖果等点心招待。有的小孩顽皮不要,学大人,只要烟,拜完年,手中一大把好玩。
正月初二,人们才开始提上烟酒等礼物上亲戚家拜年(辞年拿了礼物则不再拿了)。亲戚间相互的拜,女婿拜了岳父母,舅子再回拜。直到正月十四结束(十五要在家过)。
年岁长的婆婆、媳妇过年在家忙招待客人,到了阴历二、三月间,才抽空回娘家看看,因此,就有了拜年拜到麦子黄之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