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毗陵西安,由于特殊的地利,这里一度成为众多低级政客想要晋升“省城要员”的跳板,大搞政绩之风盛行。这直接影响了户县的民风——急公好义又浮华务虚。 从来户县就有“好热闹”的民间精神。户县人也很特别。 有一个故事。户县青年大学毕业去了咸阳市里工作,村里的老人见面问:“你现在什么地方?”年轻人回答:“在咸阳。”老人说:“噢,河北(渭河之北)塬上呢……”年轻人说:“那地方现在也好了。”老人感叹道:“还有比户县好的地方?!” 可以说户县人就是中国人的缩影——知足自傲、喜欢务虚、敏感于政治运动、热衷跟风、好大喜功。所以“文革”时期,户县成为了全国通报表扬的“大寨县”,也诞生了世界闻名的“农民画”;包括现在,户县又莫名其妙的多了“全国卫生城市”、“经济百强县”、“诗歌楹联之乡”、“鼓舞之乡”、“新农村示范县”等等一大堆政绩头衔。 户县人的性格和秦腔在户县发展关联很大。 户县自古盛行秦腔、曲子(眉户)、道情、灯碗戏等多个剧种,是关中的“戏窝子”,但是若论在秦腔发展史上的贡献,解放前户县远远比不上长安县,现在户县也比不上周至县。 个中原因可能是长安县距离西安更近一些,艺人入行可以直接到西安,学艺环境好;再者,过去唱戏的大多是穷苦人,在关中地区户县的农业条件很好,户县人就一直比较崇文(至今,户县的高考升学率在西安郊县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加之明清以来户县“炉客”(赴川藏的陕商)行商风气较浓,所以户县人一般不会选择专门地学戏来谋生。总之,户县人称“戏窝子”,虽然人人爱好唱戏、看戏,但是“下势”(扎扎实实)学戏的风气并不盛行。近些年周至县成为秦腔演员的主要基地,这就和当地的风气有关,还有一点,就像户县政府扶持农民画一样,周至当地把周至剧团作为文化标志,给予了政策扶持。 解放初户县人民剧团成立,在此之前,户县境内还有一些民间班社,主要唱小戏,约有二十余个。如“同艺社”(县北杨家滩)、“合乐社”(西宋村)、“同乐社”(谭家滩)、“柿园王三家戏”(石井乡柿园村)、“赵乘进木偶剧团(县北定周村)、“死娃腿戏班”(户县北街)、大炉客家戏班(南宋村)等,其中一部分维持到解放后依然有能力演出的,被县政府接收成立户县木偶剧团(1952年被西安市文联收编为陕西和平木偶剧团,后又从中分离,长期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演出)。而唱大戏先有县北元村的“稳子家戏班”,后有名噪一时的户县北街人张忠创办的忠盛民乐社。 张忠曾在户县县衙民班厅做班头。忠盛民乐社前身是置买了县北坳河村“胆大红戏班”的戏箱子,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结束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长达二十年之久,培养的学生是解放前后户县戏坛的主要力量。 民间班社过去把招收学生学戏叫“纳窝子”,一期叫“一窝”,戏班的人称“一科”,张忠创办忠盛民乐社,总共三科招收不足百人。忠盛民乐社多活动在农村,农闲无台口纳短时窝子.学生主要还是跟戏边演边学。有三年满的出师,有三年未满已能演戏的给付工资,当演员对待。忠盛民乐社的教练工资不等,一般多在三十块大洋。在饥馑时月,算是不错。当时户县县衙民班厅班头张忠创办忠盛民乐社和同为周至县衙门步班班头的郭英所办“三星社”戏班,在关中一带,影响甚大。 这里顺便说一下户县人民剧团,根据赵大有(“英化社”团长赵乃坤之弟)著文“户县人民剧团前身英化社始末”介绍。 咸阳西马坊人张世英,1948年从孟广华(孟遏云之父)手里高价(三百多捆棉花)买下一套戏箱,后来由他做作为箱主,其外甥户县大王镇西村赵乃坤出头,两人合计成立户县“英化社”。当年召集演员,1950年2月剧社成立,开始在户县演出,受到欢迎。演员包括焦晓春、曹韵卿、童胜民、张振民、王景民、党喜民等人。1952年由于户县人赵寿山当省长,抽了“英化社”一部分演员支援西安的剧团,剧社遭遇暂时挫折,但是很快补充了新人,演出遍及陕甘各地。1953年张世英去世,剧团改名“宣化社”,赵乃坤仍旧任团长。1954年剧社和户县政府公私合营,再过两年改为“户县人民剧团”。 后来户县人民剧团历经发展,形成现在的规模。陕西解放比较早,户县文化相对发达,“英化社”可以说是解放后西北地区县级最早成立的剧团。 本文主要介绍一些户县籍或者长期服务在户县地区的秦腔演员,需要说明户县和长安、周至的行政地区划分,历经变动,本文以当事人年代地域分界为准。
*王九思:(1468—1551)户县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与康海齐名,同为弘正“关中十才子”,“前七子”之一。字敬夫,号渼陂,别号碧山野叟。一生著作甚丰,体裁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诗文集《渼陂集》十六卷,《渼陂续集》三卷,散曲集《碧山乐府》上下两卷,《碧山新稿》、《碧山续稿》、《乐府拾遗》各一卷。小令《南曲次韵》一百首和《户县志》。戏剧作品有《中山狼》院本一折、《杜子美沽酒游春》(简称《杜甫游春》)杂剧一种。
*满曹子:户县人。“初随黄娃学艺,《打黄盖》《双逼宫》《五郎出家》《表八杰串》《要离庆忌》,声声要好,殊为动人。”(记于王绍猷《秦腔记闻》)
*银福子:(生卒年不详) 户县人,须生演员,陕西清光绪中叶在金盛班成名。擅演道袍、纱帽戏,清光绪中叶在金盛班成名。擅演道袍、纱帽戏。代表作《祭灯》、《观星》、《斩韩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