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陈勉恕在无锡医治的时候,他的妻子刘曼舒也因积劳成疾,远在广东肇庆一间医院病得奄奄一息,一九三二年三月便与世长辞了。 陈勉恕病愈后从无锡返回香港时,知道这不幸消息,为失去亲密战友面感到十分悲痛。但为了革命,他又振作起精神,投入战斗,并改名“九叔”,在香港“光一药材行”以经理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一九三五年.我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高潮,一致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我党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陈勉恕根据海外工委党组织的指示,为香港大众日报撰写了题为《停止内战,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社论,在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中引起很大反响。为了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积极团结一批爱国文化艺术工作者(如陈波等),进行抗战话剧的创作和演出。他经常不知疲倦地奔走于香港、广东等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在香港跑马地重建地下联络站,继续发展组织。
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六年,陈勉恕担任了南方支部(南方局)书记工作。
一九三五年夏,他肩负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发展组织的光荣使命,奔赴农村,来到广东高要、高明、新兴、鹤山四县边境的合水地区,化名儒森(即如心的谐音),在高明县立第三小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陈勉恕为了鼓励师生们勤奋学习工作,努力进取,他用自己的好书法,写了一首新诗,贴在学校的大钟下面最醒目的地方。诗曰:“岁月如飞轮,从来不停顿,你要做新人,必须向前进。比如一只钟,停了便没用,快快去用功,快快去劳动。”这首诗也是陈勉恕本人的写照,他为革命工作,从来不停顿。 该校是勉恕堂叔陈汝棠(进步人士)所办,聘请来的教师多是思想进步的人。他们公开宣传革命道理,并成立了一个“力社”读书会。勉恕一到高明,就把“力社” 的青年和三小的老师团结在自己周围,使之成为一支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的骨干力量。他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力社》的发展历史和存在问题,帮助《力社》搞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总结。他肯定了《力社》的同学和老师们,在开荒种植、青年自学方面做出的好成绩,但由于长期关门自学,守在小圈子里,与农民有隔阂,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并认为有些行动做得不对,如上街驱逐耶苏佬的做法就过火。他指出《力社》有更多工作可做,如农村工作,他说:农民受压迫,生活痛苦,要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反抗压迫剥削,还要向他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唤起大家齐心起来救国。经过这次总结,使大家认识了缺点错误,明确了方向,眼界大为开阔,精神大为振奋。《力社》得到了党的领导,从此,开始了根本的转变。
陈勉恕很强调向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他发动和领导《力社》的青年和三小的老师,深入附近农村,普遍办起夜校。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凡有三小学校毕业生当老师的地方,也推动他们办起了夜校,夜校的开办,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年男女。夜校的科目有识字、珠算、算术、时事、唱歌等。教材多是三小老师编写的,勉恕亦亲自编写了不少课文,其中一课是《陈胜吴广起义》,对农民启发教育作用很大。他还经常到各夜校检查工作,教育大家说:夜校这个阵地很重要,是联系群众的好地方,课前课后可以同农民群众谈心,了解情况,宣传革命思想。因此,夜校办得很不错。每到晚上,读书、唱歌、谈国事吸引了不少农民群众,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活跃气氛,农民很喜欢夜校。为了把农民发动起来,勉恕常常带领《力社》青年或学校老师步行数十里,工作至深夜。他做宣传教育工作,重视联系实际,很有针对性。他口才很好,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说理。如讲农民要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时,他做动作说:“五个手指摊开,力量不大,握紧拳头,力量就大”。又说:“一条筷子容易折断,一扎筷子就难折断”等。以此来帮助农民认识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压迫剥削,才能团结救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等道理。他和农民聊天,既风趣又有意义,一次,讲某农民去逛城隍庙,遭到警察的无理阻拦而与警察争辩的故事时,勉恕便用方言讽刺欺压农民的警察,他风趣地说:“城隍庙系众人个庙,,俾聊(即玩)就聊,吾俾聊就了,使乜(用不着)棍撩撩!”讲得大家都活跃起来,所以大家都喜欢听他讲道理,并尊称他为“陈老夫子”,赞他生活朴实,平易近人,道理讲得好,希望他多来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