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冢 位于城关镇。据道光年间《修武县志》载:“商冢在县东二里。武王伐商,其子孙有来归而死者,葬于此。”当地群众相传,黄飞虎所骑神牛埋于此,所以又称“牛王冢”。该冢原有面积100余亩,现存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约110米,最高处约7米。曾发现有汉代空心砖墓和小砖券墓数座,出土器物有灰陶食盒、陶罐、陶鼎等,时代为商代至汉代。
双冢 位于郇封镇。高3.50米,长25米。二冢相距3米,其中一冢被挖去一部分。墓冢年代不详。
延陵冢 位于王屯乡。此处原有墓冢9座,当地群众称之为“九女冢”。据道光年间《修武县志》载:“延陵冢在县南薛延陵前,南北共有八冢,东五冢,西二冢,其南一冢离二里许。均高一二丈,邻近九村皆以延陵名。似为王侯之冢。”现存墓冢5座,其中4座在修武境内,另一座属武陟县界内。由于群众取土和平整土地,一号墓冢曾暴露出墓门。墓门东南向,青砖砌筑,墓道内积满淤土。根据墓冢的砖型,初步判断为汉代墓葬。
韩昶冢 位于郇封镇,高3米余,周长约200多米。韩昶,字有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之长子。25岁及第,历任高陵尉、集贤殿校理、度支监察、秘书省著作郎、国子监博士等职。他性格耿直,常直言面君,一日上疏二三事,唐文宗大用其言。唐大中九年(855)六月八日卒于任所,同年冬归葬修武。
皇王冢 位于周庄乡。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30米,高约1.50米,传为皇王冢,年代不详。
后冢 位于高村乡。东西长约20米,高3米多。因该冢在东学固村后,故俗称后冢。时代不详。
朱庄冢 在高村乡。该村共有3冢,分别位于村东南和西南。朝代不详。
青王冢 位于郇封镇。高约8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当地传说,古代有一青王,在此领兵打仗,阵亡后将士们每人三捧土,将其埋葬于此,故称青王冢。
薛氏祖茔 位于郇封镇郇封村东。占地一百余亩,有元、明、清三代墓葬数百座。在墓地西北部现存元代坟墓3座,从西向东,依次为薛澍及其父、祖父。薛澍,字时卿,修武县郇封镇郇封村人,中元贞丙申科(1296)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掌五部事。他用夏变夷,救时伸道,有“元天一柱”之称。墓前有碑,上刻“元故通议大夫吏部尚书薛公之墓”,为元代曾善大夫前中书左承知经筵事许有壬所书。
吕布冢 位于郇封镇兰封村北。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9米有余,高4米。相传汉末名将吕布葬于此地。
郇王冢 位于郇封镇郇封村东。相传唐高宗第四子郇王李素节埋葬于此。
刘昌祚墓 位于七贤镇。墓地为山区坡地,长约2.50米,宽约3米,高约1.50米。墓前有石碑及龟形碑座。墓碑为清代修武县知县冯继照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题立,上书“宋武康节度使刘毅肃公昌祚之墓”。刘昌祚,字子京,真定人。在抵御夏兵入侵中战功显赫,官至殿前副都指挥使、冀州观察使、武康节度使。年60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毅肃。修武曾为刘昌祚旧游之地,因其真定故里既没于金,遂葬于此。墓北原建有宠勋院一座,现已不存,遗迹可见。
苏立墓 位于七贤镇。高约150米,面积约16平方米。苏立,字挺之,修武县孟村人。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契丹南侵,苏立尽散家财,组织乡曲子弟,结以信义,捍御群寇。后参加官军,因功勋卓著,官至右骐骥副使同提点湖南两浙刑狱公事。卒于长沙官舍,归葬乡里。
金代杂剧砖雕墓 位于郇封镇。1992年4月,大位村民在修路时发现该墓,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和县文管所联合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此墓坐北面南,全用小砖砌成仿木结构。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上部砌成仿木结构斗拱,斗拱上以黑、红、黄三色绘饰花卉图案和云纹。斗拱之间的眼壁内,上绘彩色孝行故事“陆绩怀橘”、“子路负米”、“闵损芦衣”、“王祥卧冰”、“杨香打虎救父”等。墓室的西北壁、北壁、东北壁镶嵌十四块砖雕。砖雕分男、女侍和杂剧两大类。杂剧砖雕为“吹笛童子”、“拍板童子”、“伞舞童子”、“拍鼓童子”、“拱手者”、“持物者”、“吹口哨者”、“戴卷幞者”、“摇手鼓者”等形象。
药王洞 位于云台山国家风景区。洞口东南向,洞旁有千年红豆杉,枝叶繁茂,四季常青,高达12米,树干周长近2米,姿态挺拔。洞口宽11米,深30米,洞口明亮,洞内黑暗。洞壁由凸凹不平或柱状岩石构成;洞口上有天然形成的石臼,离洞15米凹处,可见3座石像,头部均被破坏,痕迹陈旧。其中一像身穿唐服,右手持一药丸,左手曲胸前,端坐,为药王孙思邈像;其余2座石像是其2位门徒。在洞口乱石堆内发现一块石碑,无首无座,且右上角缺损。碑身通高70厘米,宽30厘米,厚15厘米。碑文为楷书,13行,每行22字,考其内容与旧志所载《孙真人碑》相吻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