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其中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时常发生,尤以旱、涝灾害为最,往往交错出现。
一 旱 灾
干旱历来为主要自然灾害,按季节分为三个阶段,即春旱、初夏旱和伏旱。1959~2000年,共发生干旱67次。在三个阶段中,以春旱出现频率最高。
1992年,夏秋两季大旱,山区旱情尤为严重。
1995年,由于持续干旱,全县受灾面积18.90万亩,成灾面积12.60万亩。岸上、方庄、西村3个乡镇损失最为严重,夏、秋两季粮食作物几乎绝收,全县绝收面积2.60万亩。
1997年,从春季开始持续干旱无雨,旱情达10个月之久。全县秋作物绝收面积5.10万亩,受灾人口6万余人。山区旱情尤其严重,由于水利等设施条件差,大多数农田不能浇灌,造成90%以上庄稼绝收,其中西村乡1.60万亩颗粒无收,岸上乡2875口人中有2400余人吃水困难。
1998年秋至1999年春,全县持续干旱长达9个月,山区夏粮大部分绝收,缺粮人口达2.14万人。
二 涝 灾
雨涝同样是修武主要自然灾害,大多集中在7~9月,7月最多,往往导致山洪暴发,河道浸淹。1959~2000年,41年中共发生雨涝16次,其中重涝9次,轻涝7次。
1994年7月中旬,修武普降大雨,造成近30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8万余亩,成灾面积22.57万亩。减产粮食1.6万吨,棉花1800吨,油料1010吨。倒塌民房1295间,重灾民33110人,3780人生活困难,特困群众2213人,因灾死亡9人。
1996年8月3日~4日,修武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平原地区降雨量达200毫米以上,山区降雨量达320毫米以上。由于雨量大,来势猛,造成山洪暴发,加上上游客水大量涌入,大沙河、山门河、新河等河道水势汹涌,马鞍石水库水位急剧上升,多次出现险情。全县大秋作物受灾面积23.50万亩,成灾面积17万亩,绝收8.30万亩;受灾人口17.62万人,成灾人口12.23万人,28个村庄2.53万名群众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8714人,因灾死亡6人;毁坏树木7.10万棵、塑料大棚160座、鱼塘2040亩;淹没煤矿10个、机砖窑79座;淤毁机井203眼;冲毁道路40余千米,冲断桥梁6座,损坏桥、涵、闸等设施164座;电力、通讯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57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898万元。
2000年7月中旬,全县连降大到暴雨,山门河、大沙河等河道水位猛涨。7月17日23时起,北部西村乡和山西省陵川县突降大暴雨,造成山门河洪水暴发,使西村、周庄、城关、五里源、葛庄等乡镇洪涝成灾。至7月18日8时,周庄乡有5023名群众被洪水围困,全县有2人失踪,发现一具溺尸。此次洪涝,大秋作物受灾面积8.13万亩,成灾7.08万亩,绝收6.56万亩;损坏变压器8台、电线杆150根,线路中断40余千米;毁坏道路总长57千米,冲毁拦河坝5千米、水渠2千米;有23家工矿企业受淹。
三 风 灾
修武风灾最甚为东北风,来势凶猛,常常导致气温急剧下降。1963~1997年,累年大风日数为7天,时常发生在春季,以4月份最多。大风过后,大量棉苗死亡,县域东北部受灾最重。干热风也经常来袭,在少雨年份春夏之交出现的西南风常使气温上升到30℃以上,空气湿度下降到30%以下,造成农作物水分供需失调,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
1986年5月7日,全县遭受暴风雨袭击,风力7~8级,并夹有玉米粒大小冰雹,导致小麦倒伏6万余亩,损失成材树5500余棵,伤15人,死亡家禽3000余只,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
1988年8月21日18时,部分乡村遭受龙卷风、冰雹、暴雨袭击,持续30分钟,农田受灾面积82223亩,树木弯倒、折断39292棵,倒塌民房37间,砸伤10人,死亡种鸡200余只,经济损失700万元。
四 雹 灾
修武局部地区时常发生冰雹,通常在5~7月出现。由于山川地形复杂,夏季常因局部受热不均形成强空气对流,对流最旺盛时间是午后和傍晚,此时易出现冰雹。其体积小如豆粒,大如核桃,时常伴有大风,形成灾害。冰雹路线有两条:一条沿前山和后山之间向西经山门河口,再向南经焦作市郊区到周庄乡一带,有时也波及高村乡部分地区;另一条从辉县市峪河口经方庄镇赤庄、申国至夏庄一带,有时延伸至五里源乡、葛庄乡部分地区。平均雹灾每两年一遇,但灾区范围小,轻灾居多。
1985年7月4日13时50分~14时10分,五里源、葛庄、王屯、郇封、周庄等乡镇遭受暴风雨和冰雹袭击,受灾农田11.55万亩,重灾8500亩,折断损坏树木4000余棵,部分电力、通信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8万元。
1998年9月4日20~21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核桃样大小的冰雹铺天盖地,全县断电两个小时,农作物受灾面积18.70万亩,成灾面积10.10万亩,损坏树木7.50万棵,损坏塑料大棚185座,倒塌房屋500余间,因灾死亡鸡、鸭等家禽3000余只,直接经济损失6700万元。
1999年5月25日16时,突遭七级大风和玉米粒大小冰雹的袭击,持续时间达30分钟,五里源、西村、葛庄等乡和小营工贸区受灾最重。
五 虫 灾
修武虫灾多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以蝗虫最为剧烈。1983年后,虫情未再形成大规模灾害,但常发性虫情和偶发性虫情不断,原来的次要虫害上升为主要虫害。在药物、生物、物理的综合防治下,虫害多被及时控制。1992年春夏,发生严重虫害。小麦穗蚜虫使小麦每亩减产50余千克,吸浆虫使少数农户几乎绝收。进入6月份后,全县秋作物大面积染虫,棉铃虫、玉米螟、烟青虫、窦天蛾等虫害相继出现。8月上旬,全县棉田虫害大暴发,每百株虫量比常年高出100~200倍,达到三四千只,几乎把伏前桃毁完。玉米、豆类病虫害也相当严重,有的玉米穗被害虫吃掉一半。同时,全县20万棵树木遭受杨小舟蛾侵袭,葱蝇及其幼虫引起大葱成片死亡。这一年的虫害面积大,范围广,抗药性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仅棉花一项,全县直接经济损失逾3000万元。
六 地 震
修武地处太行山前地震带上,又处在新乡、安阳弧形地堑上。地堑总长度150余千米,宽度20余千米。历史上沿地堑有基性玄武岩喷发,证实此断裂带穿越花岗岩层进入玄武岩层,深度大于20千米,被称为豫北地区地震活动高频带。据史料记载,该地震带有里氏5级以上地震6次,最大级次地震发生于1068年的辉县与淇县之间和1587年的修武境内。1587年4月10日,修武境内发生了里氏6级地震。1976年后,国家地震局将该区列为重点监视区。1985~2000年,修武未发生过里氏3级以上地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