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瞳地处莱州湾畔,居潍河下游小龙河航运入潍河口的枢纽点上。这一带自古村稠人密,土地含碱,可耕作者甚少,白天男人们或航运摆渡,或出海打鱼,女人们在家无事,便以捻线织作以打发时光,久而久之,便兴起了纺织作坊,又借航运便利,丝织贸易逐渐兴起。自明朝起,柳疃开始用野生柞蚕织绸,到明末清初,柞蚕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后因昌邑境内桑蚕产量不足以本地需求,诸城、安丘以及胶东各县的丘陵地区的桑农便将柞蚕运来出售,自此,便形成了纺织原料市场的雏形。
传统的柳疃丝绸,与中国的家蚕绸不同,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山东东部山区自古以来盛产野蚕,但从汉代到明代,仅仅是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反映国家太平的祥瑞而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明代末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茧的价值逐步被发现,茧绸的织造由之出现。
清朝末年,由于沿海口岸的开放,使昌邑柳绸外销数量成倍增长,昌邑丝织业开始由柳疃向外辐射,而柳疃几乎村村一片机织声,昌邑当地的绸缎商号也猛增到400多家。在此时期,古老的柳疃小镇天天如集市、人声鼎沸,银子市场、镖局、旅店、戏园子一应具全,市面上东洋、南洋欧美等国家的外币随处可见。柳疃的邮局和商会都是在这段时期设立的,而当时昌邑城内还没有此类机构,此足以看出当时柳疃的繁华景象。
现在的都昌街道双台社区南裴村杨茂春家族几代人到南洋卖柳疃丝绸。几经磨难,取得成功,并带动昌邑附近的潍县、平度、安丘等地的老乡们下南洋卖丝绸,有的甚至远到澳洲、非洲等地,拓宽了柳疃丝绸在海外的销售市场。以后又由上海、香港等地开始逐步把丝绸扩展销往美、英、法、日、意、德等国家,使柳疃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
古老的昌邑柳疃丝绸又焕发出新的无穷魅力,在中国丝绸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