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作为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义”和“真”两大特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气神,成为我们独有的城市基因。翻开仪征的历史,西周时称“义”,宋代称“真州”,明代称“仪真”。就“义”而言,仪征春秋时有季札挂剑守信的“信义”、渔丈人舍身义渡伍子胥的“仗义”,宋代有三将喋血护众生的“忠义”,民国有盛白沙护法蹈海的“大义”。就“真”来讲,宋代仪征因熔铸金像逼真而得名,从中可以看出仪征人做事认真、求真的传统品德。改革开放以来,仪征人把“义”和“真”贯穿于富民强市的伟大实践中,谋发展、争跨越,讲情义、重信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实践,已经把“尚义求真”凝结为仪征的城市品质,上升为仪征的城市精神。
1、季札挂剑守信:仪征西周时称“義阝”,春秋时期徐国公子义在此建城,与吴国相邻。公子义是一位讲仁义、明治国的明君。吴王寿梦少子季札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仪征,与公子义相谈,十分投机。其间,季札允诺周游列国后以宝剑相赠。季札外出游历20余年后,适逢吴国内乱,再经仪征时,公子义已故,季札便到公子义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挂于墓前树上,以守承诺。因二者均为讲义之人,惺惺相惜,美名人间。
2、渔丈人舍身义渡伍子胥:春秋时期,伍子胥为躲避楚平王追杀而逃奔吴国。一路昼伏夜行,来到仪征江边,藏身于芦苇中。忽听江面传来渔歌,才放心走出,请渔翁助其渡江。渔翁知子胥乃忠臣之后,故不怕受牵连,愿冒死相救,且二人分别以“芦中人”、“渔丈人”相称。既渡,子胥解下七星宝剑相赠,渔翁不受。子胥担心行踪泄露,故嘱咐一二,渔翁笑而不答,后行舟至江中,沉舟自尽。渔丈人的义举被誉为仗义的典范。
3、三将喋血护众生:1161年秋,金国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分四路南侵大宋,很快就打到扬州、真州一带,百姓非常恐慌,纷纷渡江南逃。但江宽船少,时间紧迫,眼看大多数人即将成为金兵铁骑下的牺牲品。此时,宋将梁渊、元宗、张韶负责守卫真州,阻击金兵,保卫百姓过江。面对成千上万的金兵,三将带领五六百名守军来到胥浦河边,浴血奋战,寡不敌众,英勇献身。人们称三位将军“以一身之死,易万人之生”,并为之建庙,庙址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新城镇三将村。
4、盛白沙护法蹈海:盛白沙(1894-1923),原名延年,字白沙,仪征人。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7年孙中山组织“护国军政府”,对白沙的远见卓识和奋勇精神大为赞赏,欲破格提升其为护法舰队司令,白沙固辞,并一再表示:“我不要名,不要钱,不要命,唯愿终身追随先生,甘当革命先锋,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后被任命为“肇和”舰副舰长。1923年,叛党温树德收买“肇和”舰山东籍水兵,以索饷为名,鼓噪闹事。危急之下,白沙临危不惧,但遭温党羽开枪射击,殒命海疆。后孙中山先生亲自追授他为海军中将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