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历代名人

家乡区县: 江西省瑞金市

第一篇 古代贤能

刘鹏(生卒年月不详)字时举,象湖镇上龙尾人。宋元丰二年(1709)进士,也是瑞金有史以来头一个进士,也是全县最早入仕而至监察御史、登谏议大夫之位的知识分子。曾任华亭(今上生海市松江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他大力兴学,重视对县发的民风品德教育,使社会安定,风气大振,治绩显著,因而获得上司与吏民的好评,得以提拔入选为京官,至朝廷任监察御史之职。徽宗时(1101-1125)他以监察御史职份力谏当朝,不可起用权奸蔡京做宰相,竞遭贬斥。不久又被任为谏议大夫。刘鹏却深感自己刚直,难为朝廷所有,辞职不就,而到寿春(今安徽省寿春县)去做知县,并且定居下来。为官之余,他还著有《县务纲目》20卷,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为人从政,问学修养的综合性著作。
杨以任(1600—1634)字惟节,号澹馀,象湖镇绵塘下坊人。19岁中举,明崇祯四年(1631)成进士,例授知县,改应天府(今南京市)教授。崇祯七年(1634)升南京国子监博士,同年在职病逝,年仅35岁。著有《读史四集》、《京学志》、《皇明奏疏》、《名臣言行录》、《非非室文集》等行世。与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并称为江西五大家。
杨长世,字延会,号六逸,象湖镇上阳人。清顺治已亥(1659)岁贡。平生酷爱读书,自幼至老未尝一日中断。康熙癸亥(1683)重修县志,他担任总纂,记载综核详明得体。时年80余岁,仍然闲门校对,目览手抄。闲时则与子侄友明畅言快谈,兴会飚举,上下千古。宁都魏礼把他比作黄叔度:汪汪千顷,澄之不清,淆之不浊。其文章则“领袖东南之士”。
谢适,清代人,安怡古,家住叶坪谢排村。精通经史子集,尤善为诗,刻有《莲峰楼诗集》和《雨间吟》行世。大梁(含河南开封市)周亮工推崇其诗:雅淡闲旷,兼具韦(应物)刘(禹锡)之长。当时人说,瑞金诗风,实在是谢适倡导起来的。
杨枝远(1694—1730)字季重,别号狎欧诗客,象湖镇上阳村人。拔贡,清初江右著名诗人。著有《狎鸥亭诗钞》、《大梦堂文稿》,为世人所珍藏,《狎鸥亭集》刻本,被列为江西省古籍整理参考书目之一。他的诗作不仅格调高雅,婉约清丽,而且语意晓畅,妇孺能解。无论是直抒胸臆,直述遭际之作,还是应酬赠答、记叙写景之章,都充满真情实感,引人共鸣。雍正七年(1717—1767),枝远被选为拔贡。次年他将赴国子监肄业,行至郡城南昌,因病竟卒于友人家中,年仅37岁。
杨方立(1717—1767)字念中,号默堂,象湖镇绵水上阳人。乾隆五年,杨方立选为拔贡。乾隆七年合前后所作,辑诗71首,成《焱声草》。乾隆九年,中甲子乡试第33名,是为举人。乾隆十三年参加戊辰科会试,中第38名,为进士,入馆选为庶常。乾隆十六年学成,以编修用。杨方立深为座主(会试主考)、著名学者长州(今苏州市)沈归禺先生所器重,彼此论诗有“针芥之契”(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故以针芥相投,比喻性情契合,交往密切)。乾隆十九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巡视新城(今浙江富阳县境)。乾隆十八年、二十一年先后两次经典试云南,为主考官。乾隆二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二年升任鸿胪寺丞卿,居四品,负责朝廷祭祀事宜。同年乞假归养,回到家乡不到10天,就去世了。著有《默堂诗集》传世。
管志宁(生卒年月不详)字一士,号远堂,为名诸生,日东乡湖陂村人。志宁自幼聪颖好学,专心致志攻读,钻研经赋诗文。他不但身体力行,而且还与研究天文、地理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他善于推算节气历法,精通相地风水之术(即今堪舆术)。因家贫,曾在江苏、浙江、江西一带看地理风水谋生。清雍正元年(1723),正值世宗胤祯登极择建万年吉地之时(清制每新帝登极即派大臣择建陵墓,名曰万年吉地),在全国征召风水地理之士,管志宁被召征入京,授为户部陕西司主事,被派往易州(今河北易县)寻找吉壤,择守陵地。雍正五年,管志宁升为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因父母去世,居丧在家。服孝未期满,又被召回京。他遍阅盛宗诸陵,受到皇帝的赏赐。后因积劳成疾而辞世。他著有《地理糟粕》一书行世。
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九堡密溪村人。清乾隆三十年(1775)举人。后曾两次赴京应试未中,他抗志读书,以博雅闻海内。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广交游,多次远游江、浙、闽、粤,足迹远至北京,与当时的名士鲁絮非、彭芝庭交谊甚笃。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尊闻居世集》8卷,经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列入第一批整理项目。罗有高卒于故里,葬在当地,其墓今存。为纪念这位乡贤,民国年间,瑞金县象湖镇自云龙桥北端经烟叶街至下坊一段,曾命名为台山路。
陈炽(1855—1900)原名家瑶,字克昌;后改为名炽,取字次亮,别号瑶林馆主,瑞林镇禾塘横背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刑部郎中,军机处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辈同为戊戍变法巨子。1894年撰集成书—《庸书》,《庸书》内外百篇,涉及面广,内容极为丰富,它针砭时弊,全面阐述其治内攘外,挽救危亡的主张。1895年6月,他为翁同龢与康有为起草变法大纲,并捐助资金,使近代中国最初的维新报—《万国公报》得以刊行。1896年撰写并刊印一部系统的经济专著,取名《续富国策》。该书分农、工、商、矿4卷、尺60篇,较系统地阐述其振兴经济的思想及方略。《续富国策》一版再版,深受时人的欢迎。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或遭戕或遭戍、或逃亡国外,维新事业终成泡影,陈炽一时愤慨不已而中狂病,对于1900年6月9日病卒于京都赣宁新馆,时年45岁。1903年始行扶柩回藉,葬于莲塘底塘尾。

第二篇 民国俊杰

张鱼书(1873—1912)字铁震,号治羲,又名文飞,象湖镇河背街人。祖籍广东兴宁。目睹清廷政治腐败,对外屈辱于列强,对内欺压人民,鱼书忧怀愤懑,毅然东渡日本,肄业早稻田成城学校。在日留学期间,曾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与革命党人姚次之、钟涤源、万福华、姚雨平等深相结纳,共同探索复兴中华之路。每谈国事,涔涔泪下,同坐皆泣。学成回国后,在武汉与党人秘密集结,共谋推翻清室,改革国政大业。曾主持《震旦报》笔政,鼓吹革命。武昌起义时,张鱼书以广东辎重队管带,领军助战。民国元年(1912)正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鱼书应孙易名为南军,并举鱼书为广东北伐桂军司令部部长。不久又传闻南京政府要担升他为广东都督。这使广东军阀、代理都督陈炯明忌恨无比,竟施展阴谋将其诱捕。于民国元年3月3日,与志士张集林同在广州遇害,时年39岁。
周邦道(1898-1991)字庆光,号龙雾山樵,清光绪二十四年(1892)2月生,黄柏乡直坑村人。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毕业。民国20年(1931),国民政府第一届高等考试教育行政人员最优等第一名及格(全榜五类科总成绩,亦举首)。历任江西省立宁都中学(后改名十一中学)校长,教育部督学兼国立贵州(第三)中学校长、考试院参事,安徽江西考铨处处长,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考选部政务次长。国民大会代表,国立中正大学、中兴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国医药学院代理院长,高等考试及皖赣县长考试典试委员。著作有《科学发达略史》、《教育视导》、《近代教育先进传略》等。
袁九鹏(1902—1996),字肇南,国民党员,江西省瑞金市万田龙溪人,赣州四中毕业,考取陆军军校潮州分校。学成后,初任北伐军赖世璜十七军排长,在赣州战役中以一排兵力,巧夺天竺山,俘军阀百余人枪,擢升赖军一师三团十连上尉连长,后入中原,沿津浦路北上,血战临沂山区,斩阵夺旗,屡战屡胜,北伐军攻克天津、北京后,十四军改编为陆军第五师,驻上海,袁九鹏升任副团长。期间,曾赴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结训后,任国民党军江西省教导大队总教官,迁保安第二团中校团副,旋任十四团团长。抗日战争开始后,袁九鹏率十四团赴浙江乌龙山抗击日军,参与浙赣线会战,死守钱塘江北,与日军背水作战。抗战胜利,袁九鹏调回江西省保安司令部任编练科长。1948年春,袁九鹏调江西第七行政区任保安副司令,旋接任保安第三团团长。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江西全局。10月,袁九鹏遣人回乡招募袁氏子弟数百人,自编一营。江西保安第一师改为五十六师后,袁九鹏任师长,退往浙江舟山群岛,与人民解放军对峙。1950年夏,舟山全岛解放,袁率余部退往台湾。去台湾后,任第六十七军副军长、“国防部”高参。1963年退役。1996年11月28日病逝于台北。
赖俊成(1906-1938)字士培,象湖镇夏塘(今作下塘)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四师教导队暨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毕业。任第二集团军孙仲连、刘峙部96师576团第2营营长。民国27年(1938)9月26日,他奉令率全营在河南与湖北两省交界的重镇—信阳市八亩园,阻击从大别山西进追袭的日本侵略军。激战中,他沉着指挥,屡败敌军。终因兵力悬殊,部队伤亡惨重而痛失阵地。俊成身负重伤,担心落入敌手,遂以最后一颗子弹,杀身成仁。事后,他被追赠为陆军上校。
朱明悠(1906—1932)字子久,壬田洗心村马迹塘人。他生性聪敏,长相俊美,从小深受父母钟爱。10岁始主志小学,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入中学后,吕学兼优,闻名全校。1925年开始投身革命。起初,在国民党军队里充任文书,随军北伐,参加龙潭、徐州、归德等战役。后考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步军科学习,1929年5月毕业。次年入陆军教导队军官连深造,结业后任教导队班长。1931年提升上尉连副。1932年1月调任陆军第八十七师五一八团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2月在与日军战斗中不幸被流弹穿透咽喉及背脊。送往上海劳工医院抢救无效,为国壮烈捐躯。时年26岁。
胡运州(1907—1939)字逸仙,号仙州,沙洲坝乡胡岭背人。父亲胡国梁,在县城烟店前开设一间裁缝店维持家计。13岁于北关小学毕业,17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九中学。民国15(1926)考入黄埔军校,后改入南昌江西私立剑声中学高中师范部就读。民国24年(1935)胡运州毕业于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历任国营招商马路三北、济平等轮工作。民国26年,受英商磨尔轮船公司聘任为海船三副,后旋升二副。外轮聘中国人任高级航员,胡运州是第一具。他航行地中海东岸,出入于西班牙烽火中,遍游西欧各国。1938年4月,回国参加抗战工作。是年春抵奥,在西南运输处水运组担任战时运输工作在广州工作期间,运州除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参加广州船员组训工作。且著有《广东内河航行须知》。同年秋,运州调任西南运处水刊查勘委员,并奉命入滇,查勘黎沧河。1939年1月,又勘查金沙江,沿途测量水文、水位、水势,进行航道立标,历尽数月之艰辛,备尝险阻,均幸安然而过。4月下旬,奉命进行试航,5月10日航经大石山(云南境内),不幸触礁遇难。胡运州遇难时,年仅32岁,尚未婚娶。

熊国文(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