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映城浴眼明——喀喇沁风光【公主陵】

家乡区县: 喀喇沁旗

      公主陵是清康熙皇帝第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的陵墓,坐落在十家满族乡境内。十家乡位于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东35公里处,因公主去世后,随公主下嫁的十户陪嫁人(满族)也随同来此守陵故得名十家满族乡。

      清朝一贯采用和亲联姻方式来巩固边防,康熙年间康熙为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于康熙三十一年,将自己的第五女儿下嫁给喀喇沁王扎什次子噶勒藏,以此来安定边塞。

      公主下嫁那天,热闹非凡。从长城口一直到锡伯河川的公爷府,近千里路上,清水泼道,黄土铺路,旌旗蔽日,鼓乐动天。由数千名迎亲人士组成的庞大队伍,逶迤行进在金秋十月的漠南荒原上。中间引人注目的一顶彩舆上,端坐着凤冠霞帔、戴金挂银的美丽女子。她手捧金册,面无表情。彩舆前面有手提红灯、香炉的宫娥彩女和手持金瓜、朝天镫的武士组成的仪仗队,后面是运输大队,运载的货物有公主陪嫁的妆奁服饰、金银珠宝和驼马帐房,后面还有步行的管家、庄头嬷嬷以及服侍公主饮食起居的10姓满族家人。队伍长达数十里,显示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势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使人望而生畏。

      就在迎亲队伍长途跋涉的时候,康熙皇帝早已来到热河汤泉沐浴,喀喇沁郡王札什和漠南诸部王公前来晋见。平定南方“三藩之乱”之后,清廷的军事重点已转移到北方,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尚末平息,沙俄也在虎视眈眈。康熙皇帝不得不以送亲为名先行一步,召见蒙古各部共商国防大计。

      迎亲队伍回来了,额附府前面的广场上,到处张灯结彩,鼓乐动天,72座帐棚呈月芽形排开。喀喇沁部大小-和前来贺喜的蒙古各部王公贝子,全部跪倒在地迎接公主下舆。迎宴丰盛,美酒飘香,广场一连七天热闹非凡。真可谓喜气笼四野,欢歌震山川。

      但在这欢闹的背后,却有不易察觉的冷淡和凄凉。公主对这门亲事非常不满意。成婚那天,他见到额驸噶勒藏,几乎吓得昏了过去。他那高大的身材,生有麻子的长乎脸,哪里是她想象中的意中人?她虽是贵人兆佳氏所生,比不得其他公主尊贵,但她是在康熙皇帝的祖母博尔济特氏身边长大,深得宠爱,因此十分任性。她听说过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的壮举。为了国家的利益下嫁蒙古,只希望嫁给一个才貌双全的如意郎君,谁知到头来偏偏事与愿违,她好生气恼。按清朝惯例,公主不挂红灯,附马不得擅自入内,即使入内,也要进君臣之礼。和硕端静公主长期不挂红灯,额驸噶勒藏气愤不已,加之他性格傲慢,不肯卑躬屈膝,又有公事在身,长期在多伦至林西边防要塞巡视。于是,他在外自寻欢乐,把公主抛在脑后。和硕端静公主整日悉闷,郁郁寡欢,刚满37岁便离开了人世。至于他的死因众说不一,无法考证。康熙皇帝念公主一生对皇家的贡献,为了厚葬公主,修建了陵墓━━公主陵。

      此陵所处地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优美山区,视野开阔,气象雄伟,占地十余亩。陵墓建筑也宏伟壮观,墓前建有高大的石雕碑坊,四柱三门,两边各立有花岗岩石表,结构和装饰统一完美。中设碑亭,亭内置巨大的御赐碑一通,碑文由蒙、汉、满三种文字镌刻而成,主要叙记了和硕端静公主勤俭克淳,礼贤仁仪的一生。

      陵内分前后两层。正殿,大厅东西配房共三十余间,均为磨砖对缝,筒瓦盖顶,通往墓穴的遂道两侧是精雕细刻有石桌、石椅、石供品等和汉白玉的石勾栏,螭首龟趺俱全,十分气派豪华,这就是昔日的公主陵。

      清康熙五十年间,一朝天子为了表达对北方的器重和对女儿“报国之情”的敬重,特别恩旨,公主与附马合葬,称为“君臣合葬”。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雨露风霜的冲刷和人为的破坏,现在的公主陵仅存一石牌坊,默默地证实着这里三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证实着公主效忠的一生。

      历史悠久,文化集聚。

      塞外天堂,喀喇沁欢迎您!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YH6144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67655375.html​​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138779799​​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liuyihe6144​​

丢了蜡笔的小新(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