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文庙。总占地面积约14000平方米。明嘉靖九年(1530年),工部主事邵经济在此处建崇景堂,始称清江书院,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为文庙。时因清江浦隶属山阳(今楚州),山阳县设训导驻此,又称山阳县学。道光三年(1823年),总河黎世序移向正南重建,二年工成。惜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年),漕督吴棠重建大成殿。现存大成殿和崇圣殿等核心建筑。大成殿位于文庙中轴线的中心,南面有月台,四周有回廊,单檐歇山顶,龙脊鱼尾,飞檐翘角,面阔5间24.6米,进深3间9檩13.7米,通高15米,总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崇圣殿位于文庙后部,硬山顶,面阔5间21米,进深3间9檩11米,脊高11米,檐高8米,建筑面积231平方米。该组建筑为苏北地区所存不多的典型文庙建筑遗存。2002年10月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江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当时时任工部主事邵经济在清江浦运河边建崇景堂,始称清江书院。这就是文庙的前身。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河道总督于成龙奏请改清江书院为文庙,当时清江浦隶属于山阳县,山阳县遂设训导员驻此,又称“山阳县学”。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山阳县训导撤回,改为清河县学宫,清河教谕进驻,设教谕一人,训导一人,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附学生员23名。至此,清河县正式有了自己的学堂,虽为学宫,但周边多有流民棚户杂居其中,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候。
道光三年(1823年),河道总督黎世序见文庙亟待大修,决定扩建学宫并移向正南重建。“淮扬道沈丙章、淮海道林则徐先后监司此土,筹计官币,闻诸大吏,于是即故地而廓之,拓地若干亩,为屋若干楹,宫殿堂庑、门坊楼阁若干”、“楹盾坚致,易陋为壮,增卑而崇,焕若神明,一新视听”(《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三年后,重建工程完工,“始于道光元年冬十月,告成于四年秋九月,凡用金钱四万三千 ,半出于官,半出于民”(《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据说当时,还曾在学宫内修了个宝塔,这引起许多人士的异议,有人认为宝塔乃佛家象征,于儒家学宫不相融洽,经学大师潘德舆(山阳县车桥镇人)专门撰文,认为宝塔可修,宝塔在佛家有佛家意义,在儒家也有自身意义,两者是两回事,且儒释本就有相通之处,为何不可能。潘德舆的文章一出,立刻就平息了争论。可惜,后来宝塔还是倒了。道光二十四年,山阳县修龙光阁,缺少一宝顶,人们想到了这倒塌的宝塔顶,于是将此宝塔铜顶便安在了龙光阁上了。
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捻军攻破清江浦,焚毁了大成殿等周边诸多建筑。
同治四年(1865年),漕运总督吴棠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等。提到吴棠,其祠就在文庙以东不远处。当年清江城就是时任县令的吴棠拆高家堰的条石建造的,后因石料紧张,就在此圈围,形成文庙在城外,关帝武庙在城内的格局。此乃兵家之大忌,儒家所不容。南京制台和其他州县连连上告。由于吴棠对慈禧有赠赙银之恩,吴棠不但没有被弹劾,官位反而一升再升,后提升为四川总督,且驻节在清江浦。因此,清江城被保留下来。清江城这种文在外武在内格局在中国封建城垣建筑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了。从清同治四年建城到解放后城墙被拆除,清江城前后存在八十余年。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在此改办孔庙小学,每年四月二十一日还在文庙祀乡贤吴稼轩先生。民国时,从文庙附近到花街处,区划为孔庙镇。此后,文庙或为军营、库房。
2001年,文庙大修,使得有着近500年的古老建筑又焕发了青春。修建后的大成殿,迎门正中处画有一幅孔子巨幅画像,画像摹本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图。”画中孔子慈眉善目,鹤发银须。画像上方是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画像两边高挂一幅名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再两侧,为“四配”画像,四配即复圣颜回,述圣孔汲,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孔子像及“四配”画像下方各有祭案,上置香炉、烛台、祭器、两侧陈列有玉磬、编钟等祭祀礼器,颇为壮观。大殿内东西两侧排列的则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堰、颛孙师、朱熹“十二哲”站像,他们都是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有所成就的学者,都是提倡“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慧” ,“温、良、恭、俭、让”等这些儒家思想与品德的大儒。“十二哲”站像上方东西各有一幅仿汉画像风格的孔子周游列国壁画图。壁画取材于孔子师生一行周游途中的《灵云郊迎》、《匡人解图》、《子见南子》、《宋人伐木》等八个故事。大殿的后墙两边,书写了从《论语》中精选的三十多条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名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