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摧开智慧门”,纵观古今成就大志大业者,必具有三种气节:一是从小树立具有人生大梦想的气节;二是具有追求梦想不畏艰难勇气的气节;三是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豪气的气节。
巷陌俚语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恒志”,都是论述一恒天下无难事之道理。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前辈的《荀子》典集不可不读。在三十二篇文章中,笔者甚喜首篇《劝学》。全文共分十六段,首段就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受教育求学问不可半途而废。一句话就开门见山点出了全文的论点持之以恒,这个论点同时也是《荀子》典集的中心论点。特别是文篇的第七段举了十几个比喻事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进一步阐述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根本就在于积累、专心、恒持。笔者在癸巳中秋有辛去过他的故乡安泽县,早晨五点半就迎着晨曦虔诚地去荀子文化园拜访了他。站在他那尊二十多米高的汉白玉雕像前,心潮澎湃之余,就是想起来老人家勉励后人努力学习的那句话:“学不可以已。”
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前辈,其《兰亭序》被历代文人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他出生于书法世家,从小酷爱书法艺术,刚刚七岁就能脱帖而书。十二岁时偶然得到父亲珍藏的书法秘集《笔说》一书,潜心研读爱不释手,边看书边用手指在衣服上情不自禁地画起来笔画,久而久之把衣襟都划破了,为后人勤学苦练书法留下了“指书破衣”的典故。
“一恒天下无难事 ,最苦世上读书人”,素有“诗魔”与“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前辈,是唐朝文学家中勤奋好学之楷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十六岁所作,后面两句带着“韧劲”“有嚼头”的诗句,成为了中华大地炎黄子孙传之千古的绝唱。其实白前辈是靠勤奋学习而成功的,《与元九书》是他的一篇使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诗论。但在文中叙述了自己的从小勤奋好学的经历,“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白前辈三登第科是说自二十八岁登进士第后,苦学不止,三十岁参加吏部考试以书判拔萃登科。三十四岁参加皇帝亲试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他被录取为第四等,这样他才有了接近皇帝的机会。
http://www.wutongzi.com/user/uartimng.aspx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