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则是有关生产的故事。
集美昔日是渔村,所谓一面山三面海,有米?埋在海底之称。
两堤未建前,靠三个渔场捕捞对虾生活。这三个渔场一是在大石湖岸周围,渔民称“西海”。
二是与高崎对峙中间这条港(清时称浔尾港)。渔民称它“门口海”。三是在“离某岛”(又称?鱼屿)的港岸。渔民称它“南港”。
前二处渔场对虾比较分散,唯独“南港”这地域港湾直通金门岛出外海。港深,水流湍急。每年对虾?游到“南港”。此地涨潮、退潮流速快,对虾在港岸受潮冲击就集中在岸边流水较缓的地域。
每年农历二月,对虾?游入内海浅滩产卵。六、七月间幼虾长大,又?游出外海。是渔民捕捞的好季节。
由于“南港”地势流急,对虾较集中,因此第一次放缯纲的头只船收获就较多可观。渔民就争着要第一只船到目的地去抛锚放头排。这就产生渔民傍晚即扬帆出海到目的地,在海上睡,等第二天天破晓放第一纲的生产竞争。
生产竞争的激烈,往往数条渔船要争头一只,扬帆竞渡,碰上海上风大也不顾危险,因此常遇翻船险事发生。
按理,海上翻船是要救助的,但由于生活竞争如此激烈,渔民若无其事的张一眼、闭一眼,依然抢它的头一只机会。
幸亏是内海,渔民又都熟悉水性能游泳,但无生命之忧也损失纲具,渔具矣!渔民暗恨称“南港”是“孤秃海”。
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特别是建立互助组。人们心胸才较宽阔,都要互助合作了,没有竞争的激烈,就终止“南港”海驶翻船无人救的历史,只留下这句民谚。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sappl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