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旅游,曾到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处,总先慕名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但能留下印象的大概有十几种,如:六必居的酱菜,天津的麻花,贵州的花江狗肉,内蒙古的烤羊肉串,重庆的担担面,西安的羊肉泡馍。
外地的小吃虽然出名,但毕竟是走马观花,能够吃出味道来的还是家乡的居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拿信阳的小吃来说吧,楚风豫韵,北国江南,能叫上名的小吃也不少,如:南湾鱼头汤、固始鸡汤面、商城通鲜鱼、淮滨八大块、罗山大肠汤、新县山野菜加上潢川的黄岗鱼汤等等,各具风味,独树一帜。就拿固始的鸡汤面来说吧,土鸡炖的高汤,汤上冒着星星点点的油花,放上香菜、撒上香葱,配上一小蹀酱菜,既营养又实惠。
正宗的特色小吃还要去老店吃。老店不是大店,比如去北京吃涮羊肉到东来顺,到西安吃羊肉泡馍去老孙家,名声大,价格也不会便宜。真正的老店大都深藏在弄堂小巷之中。铺面不大,环境也一般,但却能吃出正宗的味道。到老店吃饭的很多是老街坊,也有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样的老店越来越少了。
品尝美味过后,如果泡上一杯绿茶,手头再来一些开胃的水果或者板栗之类,才叫惬意。开胃的小吃有很多,能在市场上买到的大都包装精美,吃起来方便,却没有了趣味。在许多茶点中,我最钟爱的是芡实。芡实,又称鸡瘤子、鸡头、雁喙、雁头。《神农本草经》载“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日华子本草》载“开胃助气。”
芡实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池塘里。听老人们讲,先前在池塘里,到处生长着芡实。近年来由于污染严重,已很少看到这些东西了。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产量不大,能吃到的机会不多了。每到芡实收获的季节,我都会买上几十斤,放到冰柜里。每次拿出一小部分,放在水里洗干净了,等到水开,放到锅里,煮上三五分钟,捞上来放在盘子里和家人一起分享。刚刚煮好的芡实颗粒饱满。拿起一颗,咬开外壳的时候,一种涩涩的味道在舌尖上跳动。里面是乳白色的米粒,软软的,甚是好吃。
潢川县城里也有不少卖芡实的。最出名的要数跃进路与航空路交叉口的老婆婆了。每当华灯初上,远远看到一盏煤气灯,我就知道,那是老婆婆卖芡实的小摊开张了。她卖的芡实,价钱虽有点贵,但货真价实,颗粒鲜嫩,咬起来不费力,老少皆宜。
古人说的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何必朝朝暮暮。小吃就像情人,虽好吃,吃多了也就没了念头。它就像生活的佐料,偶尔为之,兴趣盎然,若然常吃,日久必生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