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肥东经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之后的30年间,全县经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逐步恢复。
1949年,肥东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农业总产值仅为0.5亿元;1949~1952年,工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末,工农业产值为0.6亿元;1953年~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了全县轻纺、机械等工业基础。1957年,工农业产值为0.9亿元;1958~1962年,受大跃进、浮夸风及自然灾害影响,工农业产值从1957年的0.9亿元下降到1962年的0.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年均仅增长2%左右,农业产值下降5.3%;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肥东工业比重大幅提高,但由于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及一系列“左”的政策,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58~1978年的20年,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慢的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壮大了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3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4.7亿元,“六五”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逐渐扩展到城市,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0.6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2.0亿元。全县GDP年均增长率为4.5%。乡镇企业逐渐孕育壮大,县域经济仍以国有和集体为绝对主导,其它经济类型微不足道,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同时,农村体制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得到体现,农业增幅逐年放缓,年均仅增长1.8%,工业产值从1986年的2.5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3.9亿元。全县GDP年均增长率回落至3.3%。
“八五”全面发展阶段(1991~1995年)。全县加大财政投入,改革步伐加快,各类型经济蓬勃发展,外商、股份、私营等企业发展取得突破。农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从1991年的8亿元和5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5亿元和12.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GDP年均增长率回升至10.4%。这一时期,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和农村进城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高达32.1%。
“九五”艰难转型阶段(1996~2000年)。“八五”期间的投入到了还款期,财政出现困难,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疲软,农副产品价格走低,加之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萧条,国内竞争加剧,农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18.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1.4亿元,年均增长11.3%,工业产值从1996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9亿元,GDP年均增长率6.7%。
“十五”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5年)。随着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大型工业企业落户肥东,全县经济飞速增长。“十五”末(2005年)全县GDP总量是“九五”末(2000年)的2.4倍。其中,工业增加值是其5倍。农业、工业产值分别从2001年的22.5亿元和21.2亿元增加到2005年34.8亿元和51.6亿元,GDP年均增长率升至25.9%。
“十一五”以来加速跨越阶段(2006年至今)。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县域经济总量在2007年突破百亿元之后攀升至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2006~2008年,全县GDP年均增速达到17.8%。进入2009年,1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7.6亿元,位列三县四区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1.8亿元,增长50.9%,增速已连续7个月在位居全市第1。
2012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57.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0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41.78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61.84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4:64.0:18.6调整为15.1:67.6:17.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2959元(折合5244美元),可比价增长16.3%。
2011年9月8日,第三届中国开发区投资潜力榜评选揭晓,肥东经济开发区与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成为安徽省仅有的两家荣登百强榜的省级开发区。
2012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16.58亿元,增长38.9%,农村投资16.45亿元,下降4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3.52亿元,增长40.0%,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21亿元,增长14.8%。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1.16亿元,比上年下降6.8%。商品房施工面积313.4万平方米,增长7.8%。房屋竣工面积11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62.3万平方米,下降3.0%。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5.42亿元,占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85.7%。全年实现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483个,总投资201.3亿元,项目数比上年增加92个,比上年增长23.5%。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5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2%,其中出口创汇26471万美元,增长128.9%;进口2121万美元,下降22.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87万美元,增长39.6%。全年到位资金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省外142亿元,增长22.7%。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44个,到位资金130.1亿元,占全县总量的58.7%;三产服务项目15个,共到位资金70.9亿元,占全县总量的32.0%;农业类项目到位资金20.6亿元。
农业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7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44.61亿元,增长8.4%;林业产值2.60亿元,增长2.8%;牧业产值36.17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12.98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39亿元,增长4.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8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油料播种面积4.81万公顷,下降6.8%;棉花播种面积0.54万公顷,增长0.6%,蔬菜播种面积2.02万公顷,增长8.2%。全年粮食产量68.31万吨,比上年增长5.0%;油料产量12.02万吨,增长39.1%;棉花产量1.68万吨,增长0.6%;蔬菜产量42.98万吨,增长8.9%;水果产量11.69万吨,增长0.7%。年末,全县生猪存栏46.31万头,比上年下降2.3%;生猪出栏94.36万头,增长3.8%。全年肉类产量11.48万吨,增长3.6%;水产品产量4.91万吨,增长6.4%;奶类产量7.02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4.64万吨,增长6.9%。
工业
2011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超过100家,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4亿美元。龙岗开发区、肥东新区、合肥循环经济园、乡镇工业聚集区发展势头强劲,招商载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达81个;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华老字号1个。
2011年9月12号,在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暨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授牌仪式上,肥东县荣获“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成为安徽省获批的5个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唯一的非山区县。9月5号,农业部认定了第一批76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安徽省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榜上有名。其中,肥东县经开区食品工业园是合肥地区唯一的一家。2006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园林县城。2011年7月20日,肥东县获得了中国散文学会授予的“中国散文之乡”称号,这也是该荣誉首次花落安徽。一批试点镇和中心镇迅速崛起,石塘镇荣获全国首批文明村镇,撮镇镇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全国重点镇。
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95.6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1%,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7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7.82亿元,增长25.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6.20亿元,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上年的265户增加至309户。
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94亿元,比上年增长5.9%;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5.95亿元,增长30.4%;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20.96亿元,增长27.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0.91亿元,增长23.7%;其它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增长9.3%。
建筑业
肥东是“建筑之乡”,被确定为全国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和全省外派劳务输出基地县。素有安徽建筑看合肥,合肥建筑看肥东的美誉。2009年,全县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全县建筑业从业人员16万人,出国建筑劳务4400余人。境内市场新开辟了宁夏石嘴山市市场,建筑施工市场已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安徽中振建设公司申报的房建壹级资质已获批准。2011年,建筑企业发展到118家,年产值达120亿元,同时,肥东县培养了大量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才。壹级建造师已注册191人,壹级临时建造师17人,贰级建造师406人,贰级临时建造师313人。共发放施工许可证113个,总建筑面积162.3万平米,总造价15.4亿元;提前开工项目106个,建筑面积67万平米,造价3.9亿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