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为唐德宗贞元八年进士。贞元十九年,因上《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曾参加讨伐 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元和14年, 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长庆四年,韩愈病逝,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称“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作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出生于官宦之家,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需别人嘉许勉励。七岁时读书,十三岁时能写文章。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江南、颠沛流离。大历至贞元之间,文章大多崇尚仿古,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赞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名。
韩愈四次进士考试,量入幕府,屡遭贬谪,随征淮西,谏迎佛骨,出使镇州,晚年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两人争执不止,后朝廷便罢免韩愈京兆尹,任兵部侍郎,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后李绅流泪陈言,穆宗便追发诏书授李绅为兵部侍郎,韩愈改为吏部侍郎。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板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判主和派。韩愈的主要贡献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顾问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之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 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德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年轻时与孟郊、张籍友善,二人身份地位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而对那些权豪势要,看做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屑一顾。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
韩愈陵园(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坡上,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位于祠中。韩文公祠(即潮州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阳山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阳山县境内。
在修武县城公园、街道路口设立有韩愈等历史名人的雕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