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一个美丽却不妖娆的城市
大家都听过肇庆市,但是有没有听过广宁县。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来说可能会熟悉点,但是别的地区的人就闻之又少,今天我就对我的家乡--广宁县做一段简介吧。
广宁县肇庆市下辖县,广东省中西部,位于北��支流绥江中游。东面与清远市清新区和四会市相邻,南面、西南面与高要市、德庆县接壤,西面、西北面紧靠怀集,北与清远市阳山县及怀集县交界。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温和,春季多阴雨,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常有秋旱出现;冬冷,时有霜冻。冬暖夏凉。
县城四面环山,多山地、丘陵。土壤肥沃,适合耕种农田,农产品。县城人们大多数都是以更种田地为主。田地较多。农业发展较好。
全县分出了15个镇分别为南街镇、江屯镇、赤坑镇、北市镇、坑口镇、螺岗镇、潭布镇、石咀镇、古水镇、洲仔镇、宾亨镇、横山镇、五和镇、木格镇、排沙镇。
广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高岭土、花岗岩、广绿玉、滑石、钽铌等矿藏丰富,其中出产于广宁西南部的广绿玉,是中国五大佳玉之一,晶莹剔透,绚丽多彩,利用广绿玉开发的玉石工艺雕刻精美,艺术价值高,产品销售国内和日本、港澳台地区。
广宁的地势较高,因此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对此修建了一些发电站,规模较大的有绥江梯级的春水、东乡、牛岐二站和古水河梯级的汶水、上林电站。
广宁林业资源丰富主产竹、松、杉、杂木等。因为林业资源丰富,所以有设旅游地,例如竹海森林公园。
文化方面其实武术和竹子文化突出。在武术上素有“武术之乡”之称,在全省享有较高的荣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位置。还有竹子文化。有竹子之乡美称的广宁,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竹子生长。宋元以后,竹子因当时作为生活用品用具原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被人们广泛种植。尤其在明末广东,商业贸易发达,对竹子需求日增,广宁的竹子生产,也从自给小量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转变为适应贸易需要而大规模生产的商品经济。因此历代民间非常重视,不断培植,注意发挥竹子品质上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使它成为广宁大宗外销商品。所以当时的竹业。在全县经济上处于重要的地位。
方言这一方面以广宁话为特色最为不过。广宁境内流行的方言有广宁白话和广宁客家话,但主要是广宁白话。说广宁白话的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圩镇及县城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些人多是最早到广宁境内定居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多居住在境内中部及绥江沿岸一带地方,其原来方音如何,现已无法考究;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早在明末清初便有外地人到本地经商做工。据清道光四年(1824)《广宁县志》云:“商多南海、顺德、三水、高要人。”又云:“木匠、泥水诸工,多来自外县,烧砖则江西客,织布三水居多。”可见,他们多来自珠江三角洲。这些说广州话的外地人多活动于县城及绥江沿岸一带,当地人与之交往,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本地土话与广州话互相融合,演变成与广州话十分相似的广宁白话。广宁白话属于粤方言中的一种次方言,其语音体系与广州话几乎完全一样,同样有9个声调,词汇与广州话绝大部分相同,语法则完全一致,故两种语言十分近似。
我都是说广宁白话的,对于广宁客家话一窍不通。广宁客家话在声、韵、调诸方面都与梅州的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话相仿,但在词汇的用法方面则略有差异。说广宁客家话的人则多居住在较边远、偏僻的山区。广东的客家人多源于中国中原一带,广宁客家人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由兴梅、粤东一带迁来,说的自然是客家话。他们来到时,地理环境优越,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别人所有,只好到边远山区安家落户,开荒垦殖,经过世代繁衍,长期与白话区的接触交往,逐渐形成今天的广宁客家话。
广宁的特色其实还是蛮多的。我生活在广佛这一带。在这一带都居住者很多广宁人。每次听到有人说广宁话,我心中都激动不已,真的想上去叫一声老乡,然后聊上几句,真实两眼泪汪汪。没办法,这就是广宁人。
我的个人秀主页:http://wm23.cn/jiangzebin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7457466.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