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益阳文学的传奇人物

家乡区县: 湖南省赫山区

周立波是从我们益阳走出去的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1908年8月,他诞生在湖南省益阳县清溪村一个中农兼自由职业者的家庭。1924年秋,绍义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先生的鼓动、启发和教育下,从1926年开始接触新文学,接受“五四”革命思想的熏陶,并在时局动荡和革命的浪潮中,先后投身上海工人运动,参加“左联”。在抗日时期,又怀着满腔爱国主义热忱积极奔赴抗日战争疆场。1939年12月,他到达延安桥儿沟,被安排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周立波文艺思想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短篇小说《湘江之夜》等。

他作品多以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生动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前革命志士的事迹,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在湖南农村地区的人和事。作品语言流畅质朴,笔调生动活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在平实中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建设的热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是益阳人的骄傲,因为他清溪村景区建设才凸显这位湖南名人不可磨灭的地位。其故居自2008年9月15日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中、外游客80余万人次,新农村建设考察团200余个,故居所在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生态旅游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故居也已成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当地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各单位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周立波故居作为省内外乡村旅游核心景点的地位进一步彰显。

《暴风骤雨》是建国后最早描绘产业工人形象的作品。《暴风骤雨》反映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相当鲜明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争夺和固守东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因此,东北的土地改革运动十分必要和重要,和同时期一般老区相比,显得更为尖锐而紧迫。东北的土改运动实际上和清匪反霸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和解放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前线战争形势影响土改斗争的进行,而土改斗争的发展也对前方打仗有着重大影响。作品中韩老六的淫威、韩老七的反扑、以及逮捕韩老五等情节都充满当时东北特有的气氛。作品结尾郭全海等青年参军更是揭示了解放战争推动了土改,而土改斗争又支持了解放战争的本质。《暴风骤雨》具有饱满的革命激情。作者描写人物表现他们的斗争,都灌注深厚的阶级感情。是非爱憎,了了分明。因为在周立波这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

1958 年《山乡巨变》出版后,老一辈评论家茅盾、黄秋耘、王西彦、唐弢、陈涌、朱寨等人发表了有关评论。从1958 年至1961 年,《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40 多篇,这些评论对周立波做了开拓性研究。时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茅盾说:“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路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这一阶段研究的总特点是:一是许多评论以政治为标准肯定周立波三部长篇小说与其他短篇小说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二是进行了真实客观的审美评价,肯定了周立波创作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

1966 年至1976 年,周立波的作品被彻底否定,遭到无端指责与恶劣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周立波的作品开始重新得到肯定,1978 年至1979年,是周立波文学研究的平反阶段。最先对周立波作品艺术性作出肯定的是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

其71年历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周立波首先是一名革命战士,然后才是一位文艺家

他的作品研究与时代学术文化密切相关,他数百万字著作是不朽的,他的人品与作品留下了宝贵的可供不断发掘的文化资源。我们不仅要了解周立波成长为著名作家的经历,更需要学习他人民作家为人民的精神风范。

吴航舟(2015-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