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理历史

家乡区县: 云南省大理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它东连楚雄彝族自治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与丽江市接壤。总面积达2945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仅占16.3%,全州境内有108个大小盆地(当地叫坝子),是人口主要聚居区和农业耕作区。

大理大部分为纵谷区,属横断山脉南端。地势呈南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山为剑川西部的雪邦山,海拔4295.3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24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穿境而过,160多条大小河流遍布全州。境内湖泊主要有洱海、剑湖、茈碧湖、西湖、海西海、青海湖、草海、天池等。

大理地区山脉属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著名的苍山十九峰将全州切割为东西两部不同的地理环境。西部是崇山峻岭, 高山峡谷,东部则地势平缓开阔。大理名山不少,除著名的点苍山外,还有罗坪山、雪邦山、老君山、无量山、哀牢山、鸡足山、马鞍山、天马山、石宝山、巍宝山等。

苍山,又名熊山,白语叫“极造赛”,意为老熊出没的地方。这里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很适合于植物生长。据有关部门统计,森林中高等植物类,仅大理苍山上就有182种之多。云南八大名花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兰花、绿绒篙,苍山上都有生长,尤以山茶为最。大理是山茶的故乡,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大理山茶甲云南”之誉。

在这块广袤、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956年11月22日,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州现辖12个县、市,即大理市、洱源县、云龙县、剑川县、鹤庆县、宾川县、弥渡县、祥云县、永平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自治州首府设在大理市。大理市距省会昆明383公里,是国道214线及320线的交汇点。大理自古以来既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滇西的交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理的交通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如今被当地群众称为“铁公鸡(机)”的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大丽(江)、大保(山)高速公路、大理机场均已全线开通,大大地缩短了祖国边陲大理与内地的距离,大大促进了大理地区的农业、文化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大理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现有人口343万。人们喜欢把少数民族称为兄弟民族,这不是无道理。因为很多民族的创世神话,都说各民族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居住在大理的各民族,历来都友好相处。今天,大理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秉苍山洱海之神韵,承南诏大理之荣光”,更加团结和睦,同心协力,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大理是祖国西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人类居住。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以洱海为中心的200多公里范围内,已经发现或发掘出新石器、金石和青铜器遗址近百处,其中以白羊村文化遗址、大理佛顶、马龙等文化遗址、剑川海门,文化遗址、祥云大波那文化遗址等最为典型。在白羊村遗址出土文物516件,除大量手制陶器和部分石器外,还有猪、狗、牛、羊以及其他野兽的骨、角、牙器和蚌器等,屋基内还有稻作文化遗存。这说明,洱海地区的居民当时已开始经营农业,并已形成定居的村落。经测定,白羊村遗址距今约4000年,相当于夏王朝的早期。海门口遗址出土文物近1000件,其中陶器最多,而且还有制陶工具。陶器中有不少陶网坠,还出土有铜钓钩,说明这里居民以捕鱼为业。同时出土有麻石制作的工具。海门口遗址距今约3200年,相当于夏王朝晚期。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是洱海区域的新发展。大波那出土一具以楠木为外椁的铜棺,随葬品90多件,绝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有锄、锛、矛、剑、钺、尊、杯、勺、斧、匕、杖等器物,有鼓、钟、葫芦笙等乐器,还有房屋、牛、马、羊、猪、鸡的模型和其他饰物。该墓葬距今约 2400年,相当于战国中期。这些文化遗存表明,在很早以前,大理各族先民就已在以洱海为中心的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一步步从新石器时代走向铜石并用时代,再走向青铜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大理的历史和文化,创造了洱海文明。

大理一向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所谓十字路口,是说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使大理成为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遭”,是一条从四川经大理通往印度及中亚的民间商道。从成都到大理的路线实际上有两条。一条称灵关道,也称西路,是从成都经雅安、西昌、盐源、会理、大姚到大理;一条称五尺道,也称东路,是从成都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大理。而从大理经永平、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一段称博南道。大理刚好在灵关道、五尺道和博南道的交汇点上。

所谓茶马古道,是滇川藏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是以大理为中心往东经楚雄到昆明,再到内地;往南经巍山到茶叶主产区云县、凤庆及普洱、思茅等地;往西经保山到缅甸,再到东南亚诸国;往北经丽江、中甸到西藏,再到印度、不丹、尼泊尔诸国。在这条古道上,大理各族先民们早在二千年前就已做着马匹、茶叶、药材和皮毛的生意了。

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大理地区已出现了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部落,而且有了君长,出现了不同的族称,如焚、叟、昆明、白蛮、乌蛮等,大理的多民族性此时已初步形成。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发巴蜀兵征云南,滇王投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益州郡,下辖24县,大都在云南境内,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从此洱海地区便完全置于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之下。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对洱海地区的统治,东汉王朝将益州郡中的不韦(今施甸)、巂唐(今云龙西南)、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划出,加上新设置的哀牢(今腾冲)、博南(今永平)二县,置永昌郡,治所在不韦 (今保山东北)。永昌郡地域广大,史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它除包括今天的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外,还包括保山、德宏、西双版纳和临沧的部分地区。

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史称南中),进一步推行郡县制。建兴三年(225年),从益州郡中划出弄栋(今姚安),从永昌郡中划出叶榆(今大理)、邪龙、云南三县,从越郡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青蛉(今姚安)三县,合七县设立新郡——云南郡,郡治云南(今祥云县境)。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云南大部分部落支离,各据一方。此时洱海地区有蒙诏(今漾濞)、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施浪诏(今洱源东北)、越析诏(今宾川)、蒙舍诏(今巍山),先后崛起,史称“六诏”。蒙舍诏因地处南部,又称南诏。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先建都(山 龙)(山 于)图城(今巍山县大仓(山 龙)(山 于)山)、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后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共传13代王,历时165年。

乾宁四年(897年),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后又杀死隆舜子舜化贞及南诏王室800人于五华楼下,夺取了南诏政权,建立了大长和国。天成二年(927早),权臣杨干贞又杀死郑买嗣之孙郑隆,灭大长和国,立赵善政为王,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蛮”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蛮”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历时316年。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大理,忽亲率中军,“革囊渡江”,攻破大理,国相高祥被杀,国王段兴智逃至押赤城(今昆明)。翌年(1254年),城破,段兴智被俘,大理国遂亡。六年(1256年),元宪宗蒙哥赦免大理国王段兴智,封他为“摩诃罗嵯”(大王)称号,并授予管理大理各部的权力,俗称大理总管。终元之世,段氏世袭大理总管,传11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帅,调集30万大军征讨云南,很快攻占昆明、大理。梁王自杀,大理总管段明兄弟被俘。明军攻下大理后,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今巍山)府。(完)

陈伦伟(2015-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