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店下清标彤管牌坊
位于樟树市区东南16公里的店下镇堆上村北侧。清咸丰四年(1854)监生黄时衡奉圣旨为其母—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所立。
牌坊为四柱三间式,高8.3米,宽8米,均青石构建而成。由长方形垫石、方柱、夹杆石、上下额坊、平板坊、花版、石刻浮雕人物、翔禽、花卉、几组斗拱等组成。其南面,上有“圣旨”二字;中有“清标彤管”,其下一行小字是“咸丰四年甲寅季冬吉立”等字;下有“族表节孝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等字;中间两方柱上,右有“雁志守深闺孤诣苦心堪微讲德”,左有“龙恩颁下里清风亮节永著贞珉”;再两旁方柱上,右有“地接松山培本性”,左有“晴□阁岭□真操”等字。其北面,上有“恩荣”,中有“天中月心”,下有“族表节孝监生黄时衡之母李氏”;中间两方柱上,右有“一片冰清坚贞久耐风霜烈”,左有“千秋石立远近传闻姓字香”;再两旁方柱上,右有“井水无澜清澈底”,左有“松林耐冷节弥坚”等字。 2000年7日2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标彤管坊”为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临江大观楼
原名谯楼,位于樟树市临江镇县前街,坐北朝南,面对府前街,系临江军、路、府署大门望楼,是江西省现存唯一规模宏伟的郡治头门旧址。
谯楼始建于宋,尔后几经修缮,屡有改观。明洪武三年(1370)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先后5次维修。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战乱;同治十二年(1873)复建,更加雄伟壮观。登楼眺望,远山苍松,桔林农舍,风帆上下,城廓烟云,历历在目,故名“大观楼”。现归江西省临江荣复军人疗养院使用至今,目前保存尚好。
该楼为城楼式建筑,通高22.4米。基台高6.45米、宽25.6米、深14.2米,特制厚大青砖平砌作墙,内筑夯土,下宽上窄呈梯形。中开通道,宽5米,高6米,进深二分之一处设两扇大门。基台背面,左右两侧各砌石阶梯四十级,转折登台。台面建楼三层,均为木构,通柱并列,逐层面递减。各层设腰檐,四面棂条活窗,板梯上下。一层外有回廊,内分左右室和堂间;二、三层内为敞间。歇山顶,泥瓦覆盖,正脊饰几何对称云纹图案,两端鱼形鸱尾吞脊。脊檀铭文:“皇清同治拾贰年岁次癸酉仲冬谷旦”。原有巨木刻“临江府”竖额,悬二楼正中,楷书骨劲端庄,系解缙所书。二楼内向原悬有“大观楼”木匾,字体端正,清丽劲健。
1984年5月20日,清江县人民政府(今樟树市)公布“大观楼”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3、临江钟楼
位于樟树市临江镇府前街与民主街之间的钟楼巷,素与谯楼相媲美。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年(1524)知府钱琦扩建。清咸丰七年(1857)与谯楼同毁。光绪十五年春至十六年秋(1889-1890),知府王绍海重新修复,并作《建复郡城钟楼碑记》曰:“楼凡四层,共高七丈四尺,地基东至西计十二丈,南至北计六丈八尺。第一层供奉白衣大士像,颜曰:‘观音阁’,仍旧名也。二层、三层,轩窗四面,面面玲珑。四层上悬铜钟,直插云端,与谯楼对峙,岩岩然,气象万千,朝暮钟声轰轰然,隆隆然,上彻霄汉。楼旁为客厅,为书室,为僧舍,为庖厨,靡下宾宾然,秩秩然,胪分殊事,增夺益夫规。”该楼于1942年遭日本飞机轰炸,楼体倾斜,后拆毁上部,仅留下楼基观音阁,铜钟和《碑文》现存万寿宫。2007年7月在原钟鼓楼建筑基址上,重新修建。同年10月竣工,基本恢复钟鼓楼原貌。
4、三皇宫
三皇宫位于樟树市区北部边街西,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砖木结构,是樟树药业人员供奉三皇和历代医药家之地,也是药材行铺集会的场所。因正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神位,故名“三皇宫”。
三皇宫由正殿、神殿、左右厢房、里院、戏台、套间、客厅、膳房、寝室等部分组成,形似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889.83平方米。开八字形门楼,青砖平砌,中嵌青石、豆绿石、浮雕人物、走兽、翔禽、花卉、楼阁于石上。门楼上端竖镶“三皇宫”石匾,横镶“如游上世”石匾。门联为“历劫真师朝圣阙,终天草木载皇仁”。入宫门通道顶部是戏台,高2米,台面面积60平方米,为木结构。藻井雕菱角形花纹呈螺旋式排列,正中镂雕隆起云龙宝相花,天花板以条木组织几何形纹饰。朱漆为地,图案贴金,色彩鲜明,造型美观。戏台面对正殿,中间为花岩岗石砌蚊形场地,左右设长方形神殿,与正殿相连。正殿为歇山顶,通柱整齐排列,构架并拆较高,彻上明造。正檩书有“皇清光绪十三年丁亥鸿孟夏四月吉立樟树药材行铺公建”,是古药都的标志性建筑。
三皇宫正殿内供有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王惟一、李时珍、叶天士、皇甫谧、葛玄、孙思邈等医药学家塑像。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樟树药业人士要在这里举行盛大庙会,除夕向药王礼拜辞岁,年初一齐聚集三皇宫团拜。
2004年,樟树市对三皇宫进行了抢救性修复,至2007年竣工。
5、樟树毛泽东同志旧居
位于樟树市区新街 31号(原雷家巷19号)。1930年7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第一军团进驻樟树时,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并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作出“西渡赣江”重要战略决策。
旧居为老式民房,八字门楼,进大门后有雨搭,中为院落,面积有100多平方米,砖沏地面,设有花坛,置有鱼缸;二门正面为横式走廊,廊柱栏杆排列有序;进二门设有隐壁,中有天井和厅堂,后又有小厅和天井,两边各有住房五间,四面砌风火墙,通高6米,房屋面积192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倒塌,现已提出方案进行全面维修。
1984年5月20日,清江县人民政府(现樟树市)公布“毛泽东同志旧居”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6、樟树市博物馆
位于樟树市药都南大道,原名清江县博物馆,于1960年组建,1962年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该馆藏品总数14362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211件,三级文物2218件,一般文物11909件。藏品类别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木雕、金银器、牙雕木刻、砚台篆刻、名人字画、古籍拓本、丝绸织品、石雕碑碣等。重要藏品有柳叶形云雷纹青铜矛、云雷饕餮纹一号列鼎、御制松花石砚、十字穿孔玉蛙等。
该馆现有《樟树古代简史陈列》和《樟树药、酒、盐、化史展览》两个基本陈列。《樟树古代简史陈列》主要以图片、文物的形式,展示樟树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樟树药、酒、盐、化史展览》主要展示具有樟树特色的药、酒、盐、化工产品以及樟树药、酒的历史发展进程。另外还有《樟树市文物珍品展》,主要展示樟树有特色的文物。
7、樟树药都公园
位于樟树市城区西南侧,初建于1983 年冬,1989年国庆竣工并开放。初名“上水公园”,面积148亩,1987年定名“药都公园”。2004年12月樟树市人民政府投资2600万元人民币,对公园进行改造和扩建,2005年10月完成第一期改造和扩建,并正式开园。扩建后的药都公园面积266亩,其中扩建部分118亩。公园中水面110.4亩。扩建中共拆除房屋面积46800平方米,搬迁住户589户。公园据地形分成7个区域。一是溯源区:立葛玄、葛洪、侯逢丙、华陀、李时珍、张仲景、夏尚恒、黄石屏、杜本9尊铜像,其中后3名为樟树人。二是文化区:有电视塔一座,高127米;休闲亭1个。三是中心广场区:面积3300平方米,有音乐喷泉、九根龙柱(高9米,直径0.7米)、水车一组3部(8米一部、5米二部)、浮雕墙2块(长30米、高3.5米)。四是水上游乐区:水面109.11亩,有游船及游船码头。五是儿童游乐区: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六是体育活动区:有游泳池、门球场、张拉膜、体育健身器材。七是休闲区:区内以樟树为主,另有梨、枣、板栗树等,供市民休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