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秀友李莹,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家乡的民俗。
周至县历史悠久,山水擅关中第一,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
1、民间音乐《上阳化锣鼓》
上阳化锣鼓原属于哑柏镇上阳化村,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不但有黄帝造鼓的传说,还有出土文物佐证,据村中老人口述锣鼓传入本村已有300年历史,
演奏阵容多达百人,一般以鼓为指挥,掌握音量的 大小和速度的快慢。锣鼓和小型打击乐配合,互相论奏。
十样景,老鸭拌嘴,珍珠倒卷帘,猴上杆,风搅雪,蝎子尾,扛枪黄鹤阵,脑后摘金瓜,三戏吕布,五龙二虎逼彦章,十面埋伏,蛟龙出海等,表现出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团结上的纯朴性格。
2、民间音乐《义学巷锣鼓》
二十世纪中期,民间就有“正月十五到县城看草巷子社火”的说法。它是一道别具一格的民族打击乐交响曲,队列多变错落有序,融服饰,舞姿和情感于一体,集骠悍、细腻于一身,表现了周秦汉唐的古风遗韵。乐曲以鼓为主,分为三个部分:1、龙腾虎跃;2、百花闹春;3、丹凤朝阳。
服饰道具是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的,表演时着戏装,但较戏剧服饰简化,节目内容的变换帽子(头饰),把扙(道具)一丈多长一分为二的细竹篾子随节奏而变换。
音乐伴奏:锣鼓、铙、钹为主。
3、民间舞蹈《夹板舞》
夹板舞起源甚早,上古时,大禹治水成功后,模仿百兽舞蹈庆祝遇禹的儿子即位后。宣称从天上头偷学到神仙扮演猴子舞乐,制成九招即夹板舞的渊源。夹板舞至今仍衣着猴体装束,勾花猴子脸谱。
夹板舞是在锣鼓阵容中穿插表演的一种舞蹈。夹板舞衣着猴体装束,勾花猴子脸谱,表演时抖动打击夹板声音清脆,在锣鼓的衬托下节奏特点鲜明。
夹板,是两侧长板,中间用四块短板相吊而成。猴体装束衣服,笔,油彩,颜料,勾描猴子脸谱。
夹板舞盛行于哑柏镇哑兴村一带。
4、民间舞蹈《上阳化社火》
社火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社火的种类;社火,马社火等。马社火分为;双马子,即对马子,即一对同样的马,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服饰,手里的刀枪要一模一样,但朝代姓名不一,单马子及一个一个的人物,骑格式的马屁,各式服饰装扮。
社火活动的时间为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闹社火前由几个热心人私下串通,到四周邻村挑战。
5、民间舞蹈《仙鹤舞》
仙鹤舞位于二曲镇下孟家村,仙鹤舞是由一队5—7岁、7---10岁儿童组成,道具是驾有双翅上上下下煽动的丹顶鹤,表演时鹤的双翅不停煽动,基本动作颤步为主,伴打击乐器配合,两名引鹤人手持羽毛扇,引导群鹤不断变换队形,当四只鹤相遇时,四喙相逗,同时发出类似鹤的叫声,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这便是仙鹤舞的独到之处。
音乐伴奏体现在表演开始,闹台、锣鼓、煽子、铙、锣等。
6、民间舞蹈《旱船》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周至的旱船和外省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外省的旱船是白天跑,三五成群或者更多的扮演者。周至的旱船一般是和竹马、地游子等项目一起配合演出,晚上更有特色。
旱船流行于侯家村乡一带,旱船有两种:转船和沿人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7、民间音乐《青化呼沱唢呐》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金元时期传入我国。
唢呐单吹,双吹,两人组合的单吹单打,三人组合的双吹双打,五人以上多于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丝弦,打击乐伴奏的戏曲坐唱。
8、传统手工技艺《周至面花》
高兰香娘家生活较富裕,六岁起跟随母亲学习面花,做正月传神花馍,同是也精通剪纸工艺技术。
用色素和面----定型-----蒸
色素、面粉、锅、笼等。
礼花馍、祭祀干献果、花卉、人物、动物、水果、麒麟送子、莲生多子、戏剧人物(穆桂英)、生、旦、净、丑等。
逢年、过古会、献祭祀花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