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所及,灵魂所向

家乡区县: 湖南省雨花区

     “当全球的目光都落到中国时,你喊一嗓子就被看见了。这种艺术的繁荣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必然发生的。说艺术家不爱钱那是假的,有钱才有更多创造力”
提到曾梵志,你不能不把他和数字联系在一起。曾梵志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场以1.6亿港元成交,加佣金共1.8亿港元。创下新的世界中国当代艺术品最贵成交纪录,几乎两倍于此前张晓刚油画《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创下的7906万港元成交记录。
他的画有今天的价值,并非偶然。和所有出色的艺术家一样,他的经历和不断的创造造就了他今天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一定要不断的自我蜕变,否则就是沉沦。他深深明白,所以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努力变化,变的更有趣,更有意义。 想要对曾梵志有所评价,必要的是从他的艺术经历与艺术风格来谈。

     “我从小记忆力好。亲眼所见的支离破碎的记忆,一闭上眼,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人的极限我都经历过,饿得不行,隔着玻璃看冒热气的包子,想吃,但是没钱。16岁在印刷厂,连着3天熬夜加班,体力透支,不停搬东西,累得可以在任何地方睡着。冷得不行,没有衣服穿,还得站着,恨不得晕过去。然后回头看,从零开始,到现在什么都有了。我觉得我不怕失去什么了。金钱这一关,我过了一半了。
他非常怕黑暗,若是突然停电,他能想象出鬼怪的形状,站在楼梯口放声大哭,大人匆忙跑上楼去安慰他。但他又对血腥的东西有异乎寻常的爱好,喜欢到医院看人缝针,缝一下,他的心紧一下,越是害怕就越想看。“小孩子突然死了,大人在哭,而我在场,这情景没法忘记。”若是哪里出了车祸,死了人,他们会飞跑去围观。他挤入人群看死尸,后面的大人使坏,轻轻一推,他就倒在冰冷的尸体上。日后这些经历都将作为坚固的记忆,进入他青年时期的画作。

     "从幼年的被老师排斥,到北京之后也不喜欢与其他画家过多的接触"我想从他的作品也能感觉到一种游离在人际关系之外的情感。 "几个颜色用了几十年" 他有着艺术家该有的固执与自信。曾梵志的艺术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活力或者一种进化和全新的诠释。在这充斥着玩世不恭、贪婪以及权利威胁的世界中,艺术揭示了艺术家努力呈现出更根本的人性。
他的作品,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从来都不是在感情宣泄的狂躁时刻,或者是在这种情绪消退之前的片刻清醒中创作出来的。线条和光影甚至是笔画不连贯的,踟蹰的动作都被作了计算。一切都带着经过深思熟虑的精确性。当然,这种情趣恶性意味着如果在一开始着手的时候没有正确地表现出来,艺术家就必须从头再来过。他喜欢绘画作品的半透明效果,不允许对表面作任何再加工。同时这也是一种避开了一切情绪——至少是完成作品表面所暗示出来的情绪——的精确性。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在于揭示出曾梵志是一位隐蔽的大师,人们可以从:面具“中自然的得出这个结论。
以刷新拍卖记录的《最后的晚餐》这一作品为例,通过简要赏析我们更可理解曾梵志对其艺术概念的理解和美学态度。
     《最后的晚餐》为曾梵志极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标志着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此作画于2001年,是艺术家最备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为长达4米、高2.2米的单幅画布创作,属「面具」系列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完全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精髓。作品取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同名作品,但他在这幅作品中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换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队成员,系着红领巾在桌前吃着西瓜。此作是对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的一种隐喻,红领巾代表共产主义理想,而原作中的犹大,则由一个戴着金黄色西式领带的人物饰演。对曾梵志而言,这代表着新时代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离弃。打领带无疑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的信号,而墙壁上带有中国书法笔调的挂画和桌上刺眼的红色西瓜则代表中国。但作品中似乎还含有很多意味, 13这个数字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意义。特别是在西方,13寓意着不好或噩运的意思。而面具和红领巾,这是所有想在中国活下去的中国人,不得不戴的两样道具。西瓜和红领巾都跟鲜血颜色一样,红通通的,使人不禁联想起鲜红的鲜血,而画面中被切开西瓜的鲜红的瓜瓤给人血与肉的印象,似乎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一种无言的恐惧和暴力。吃西瓜,就犹如吃人一样,也难怪会网友臆测:难道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创作灵感,是来自鲁迅的《狂人日记》
     回顾他的面具的改变,我们逐渐意识到时间是真实的,人类生活的每个时代都是珍贵而潜在的精彩瞬间。他把自己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在这个电子信息使我们从中心偏向物质利益最高阶段的世界上,自我的责任呼唤新的存在方式。画家曾梵志理解这一现象,也理解这个世俗化的世界中人类灵魂的代价,除非人们乐于遵从精神现实的存在。
在原作《自由引导人民》中,自由女神高大丰韵,头上戴着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帽,右手高举着法兰西三色旗,左手紧握一把尖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勇敢坚毅地引领着人民。而在曾梵志的画作中,“自由女神”被解构为写意式的石膏雕像,通体惨白,眼神空洞,毫无生命力;原作围绕在自由周围的人民被艺术家用烦乱的鲜艳线条代替,战场弥漫的硝烟幻幻化成破败抽象的废墟及阴郁幽蓝的天空。通体惨白,毫无生命力的“自由女神”雕塑,伫立在一片含糊隐喻的废墟之中。她从何而来?向何处去?她为什么被建立?又为什么被废弃?她代表什么?她所处世界是什么样的?无数谜团就像覆盖整幅画作的繁乱线条一样,抽象,含糊,混杂,空洞。背景残留的废墟带有某种未来主义痕迹,阴郁的蓝天充满不安和焦虑。这幅作品中,自由女神的比例明显要比其他人物大。其他人物都很写实,只有她折射了德勒克罗瓦的想象,因而是爆炸性的、突显的。她似乎不属于旁边那些人所处的‘正常时空’,只属于艺术家的主观观点,虚拟和现实世界就这样被交汇在一起,这种戏剧性的场面具有很深的感染力。” “我的版本《从1830年至今No.4》中,我不由自主在她旁边画了一些残垣断壁。没有人类,没有活着的生命,我觉得或许这倒是一种终极自由。”

     人的感官像是一把七弦琴,艺术品往往最懂得如何撩拨琴弦。当作品蕴含的信息越丰富、传递的精神越深刻、拢聚的思想越高尚、浸透的感情越真挚,琴弦也就被撩拨得越激烈。当琴音相互震荡高地应和时,七弦琴将发出天籁般的共鸣,再愚笨迟钝的人也会获得某种艺术迷狂的体验。曾梵志的绘画本身是一种叙述,这种叙述是画家通过创作经验而产生。他的绘画不全然是画家主观性的体现,而是拥有独立的生命。画作本身便是强烈情感的载体,画家实际上是在为作品注入"行动"的力量。

Dawnnnn(2015-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