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印象 英歌舞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广东汕头市和普宁市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县市,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一、特点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中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普宁县是流行英歌十分广泛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在乡村,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作好了迎接准备。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人们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二、由来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三、舞蹈内容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四、表演器具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2.0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
五、装扮

      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六、组成

前棚

  
     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小规模以24或36人组成,大规模由108名年青力壮的男子汉,化装为梁山泊起义部队的主力军的英雄好汉组成。其领头两人为指挥,必须挂黑须与红须,黑须为李逵,红须为杨志或秦明。和尚打扮的是鲁智深或武松。其中还有两个男扮女装的为孙二娘和顾大嫂。其他人物有九纹龙史进、猎户解珍等。整个队伍中的2/3的人手握两节木棒,每节长尺余,敲击起舞,通过刚劲有力的舞蹈表演,表现英雄事迹。1/3的人,手拿小鼓槌棒,敲打起舞,助威前进。另外,队伍中必有一人扮时迁,手执布制长蛇,穿梭腾跃,调整队形,交流舞姿动作和舞蹈图形信息,前棚舞蹈队伍表演时,敲击着木棒和小鼓,伴随着“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的英歌锣鼓节奏,紧凑速齐地以优美的舞姿,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和编演表现攻城战阵的舞图形。威武壮观,具有强烈的感人艺术魅力,给观众以振奋昂扬的感受,激发人们扮英雄、学英雄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英歌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艺术图形,一般有“挑槌”、“拜年”、“洗街”、“布田”、“麦穗花”、“田螺圈”、“揽槌”、“眼镜框”等。在过去,除了舞英歌外,还有唱英歌,就是在舞的过程中还要伴唱。唱词既有歌颂梁山泊英雄好汉打大名府壮举的历史内容,也有掺杂宣扬“廿四孝”等民间流传的规劝世人多行孝道的小故事及劝世良文,如:“丁兰哥,南山去牧羊。见羊儿,跪乳报恩。丁兰念母心悲伤,刻木奉祀行孝道,早晚菜饭敬亲娘……”但这种边舞边唱的做法往往因为唱而影响了舞的协调性,又妨碍了舞槌强烈节奏的速度和斩度,所以现在已经甚少有伴唱的了。
中棚

      中棚的演出节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剧性较强、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其传统的完整表演节目有13个,都是以民间趣闻轶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编演的:第一是“佛公佛母”,由两位扮演者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执葵扇,手舞足蹈,笑容可掬地招呼观众,为中棚队伍开路,以示吉祥;第二是“洗耳恭听扬佛”,一至几人扮演和尚,手执佛尘说唱前进。唱词内容多宣扬佛教教义,宣扬因果报应;第三是否“牵猪蕸“,表演民间配种员的生计,属趣味性节目;第四层是”双摇鼓”,表演民间摇鼓货郎下乡做小日甚一日杂生意,属闹剧;第五是“农夫扶犁下地“,则反映农民一年四季劳动生活艰辛的表演唱;第六是“徐大江拖车”,取材民间传闻,反映的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处境;第七是“钓鱼”,属反映鱼人生活情趣的说唱节目;第八是“桃花过渡”。传统的斗畲歌方式,取材民间男耕女织的说唱节目;第十是“和尚戏尼姑”。属低级趣味的闹剧;第十一是“闹花灯”。由男女若干人手擎花灯,边舞边唱的娱乐性节目;第十二是“妇女卖艺”,是反映民间艺人生活的表演唱;第十三是“京城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喜剧性节目。中棚十三个节目,内容丰富,需要众多的技艺双全的人才扮演。一般情况下,比较难齐全地表演全部节目,便有选择地表演其中若干个。
后棚

      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形成声势浩大的武士队伍。这支队伍,一般由象征性的十六或二十四、三十六人组成,人数没有严格的数量要求,只求偶数。这支队伍的成员,轮番上场,各自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以表现梁山泊义士个个是英雄好汉。表演过程中,有拳术单打、对打、混合打,也有各种器械的单打、对打、混合打;拳攻腿踢,棍击枪刺,刀光剑影,真枪实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最后的收场节目是“打布马”。以一人扮成朝廷官员,他的半腰束挂上布制的马匹,上半身露在布马中间上面,下半身为布制马匹所掩盖,酷似骑马形状。这官员两持双锏,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进行对打,最后以朝廷命官被打败狼狈而逃作为英歌结束的活动标志。“打布马”的由来,传说有那么一段故事:清朝时期,里湖境内有一庵寺,朐曰坟头庵。庵里住着一个武艺高强的和尚,当时的知县以为这是隐患而前来清剿。可是,和尚武艺强,县太爷被打得一败涂地,狼狈而逃。后民众便把这个故事编成“打马布”,并被了展成为一个艺术程式,随在英歌后棚演出。

颜创伟(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