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怎么办?这些防震救灾知识你必须懂

家乡区县: 乐山市市中区

不要跳楼、翻窗,不要躲在房屋的大梁下,不要惊慌乱跑;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乐观,等待时机……

当地震来了,该怎么办?被困时,该怎样自救,提高生存机会?怎么恰当救助被埋的亲人,而不至于帮倒忙?

昨(8)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请教了乐山市地震局局长彭云金。他从“什么是地震”、“如何识别地震谣言”、“怎样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等几个方面,讲解了防震救灾小知识。

地震是怎么一回事?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是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如核爆炸引起的振动。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仅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10几次。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首先,地震预报须具备三要素,即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一个完整的地震预报(主要指短临预报),必须包括三要素,同时还应当包括对震害的预测。地震预报分为5类,即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和震后地震趋势判定(震后地震趋势预报)。

其次,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就都不要相信。国务院规定,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其它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例如,凡是将发震时间“预报”到一天以内,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者,肯定都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

地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发生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1、在家中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室内,已经来不及跑到室外,就要迅速选择一个安全的避震地点躲起来。住楼房的避震地方:牢固的桌下,低矮、牢固的家具旁;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如果发现及时,室外又开阔,尽可能跑到室外避震。不论住楼房还是平房,震时都不要跳楼、翻窗,不要到阳台上、外墙边、窗户边去,不要躲在房屋的大梁下,千万不要惊慌乱跑。

2、在学校怎样避震?

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间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绝不可让学生乱跑或跳楼;待地震过后,应当按学校准备的疏散路线,在老师的指挥下,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如果是在操场或室外,则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千万不要蜂涌着外逃,这时你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注意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疏散。如果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大件结实的商品或柱子旁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住头部;避开容易破碎的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如果你正处在行驶的汽车内,你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4、在户外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你要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等;要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5、在野外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野外,应该找一个安全开阔处躲避,迅速离开河边、湖边、海边、水坝、桥面或桥下,防止地震时河岸坍塌,堤坝垮塌。要注意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要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震后自救与互救

地震发生过后,怎样自救与互救呢?专家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一)自救——抓住生存的机遇

1、注意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一是避免意外事故,二是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的危险。

2、尽量活动手和脚,并清除压在身上的物品。

3、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

4、条件允许,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5、几个人同时被压时,要互相鼓励。

6、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

7、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并计划使用,以延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乐观,等待时机。

(二)脱险后应当怎么做

1、首先是迅速救人。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互救活动。

2、从危房中撤出时,应当先灭掉明火,切断电源、火源和气源。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3、不要回房去取东西,谨防余震随时发生。

4、尽快与家人或机关、学校取得联系,到单位或指定的疏散地点去。

(三)互救——减少伤亡,增加帮手震后救人的原则

1、救助者要先救近,再救远,先救医务人员和强壮人员,以便增加帮手。

2、要确定被压埋者的情况,先让被压埋者的头部露出来。

3、急救者要针对不同情况,如窒息、出血、骨折等,予以适当处置。

4、救出受伤者作简单处置后,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震后救人的方法

1、要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保护支撑物,清除阻挡物,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3、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止进一步造成损伤。

4、对于脊椎损伤者,挖掘时,要避免再次加重脊椎损伤。从废墟中救出后,在转送搬运时,应使用硬担架或门板,绝对禁止脊椎弯曲或扭转;不能一人抬肩,一人抬腿,以免造成伤者瘫痪。凡四肢骨折、关节损伤者,应就地取材,制作夹板,实施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

对于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应给予必要的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下子进食过多;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激动;对受伤者,要就地作相应的紧急处理。

玻璃深灰白丶(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