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彩虹,我为家乡代言

家乡区县: 沧州市东光县

  东光县位于华北平原冀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下游,沧州市南部,位于东经116°28′至116°53′,北纬37°44′至38°02′之间。全境横距36.5公里,纵距32.5公里,总面积730平方公里。南邻吴桥县,两县城相距32公里;北与南皮县毗连,两县城相距20公里;西与阜城县以南运河为界,两县城相距33公里;西南与景县接壤;西北与泊头市接壤;东隔漳卫新河与山东省宁津县相望,县城相距35公里;县城在沧州市政府驻地南55公里处,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东偏南180公里处。距首都北京市260多公里,距天津市160多公里。
【自然环境】
地质:大地构造,属古生代中后期抬升成陆地的华北地台。地质结构位于中生代和近生代以来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断裂的结构,属于华北沉降带中的黄骅凹陷区。从局部构造来讲,处在沧县隆起和埕宁隆起之间。总体说来,震旦亚界和古生界岩层发育比较齐全,厚度巨大。下第三系厚度很小,县境均为巨厚的第四系地层覆盖,无露头。
地貌:地势平坦,倾斜缓慢,西南高东北低,高程14.5-9米,波降1/10000-1/12000,主要由缓岗、洼地、二坡地、沙丘等组成。
气候: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地貌对气候的影响甚微,总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年降水分布不均,具有春旱、夏涝、秋吊的特点。旱、涝、风、雹、连阴雨、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
土壤:境内土壤共分2个土类(潮土、褐土)、4个亚类(普通潮土、褐化潮土、盐化潮土、褐土性土)、11个土属、49个土种。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有野生植物六七十种,分属24科,野生动物一百多种,归属12纲73科)、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树木落叶及杂草等)。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东光县始设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1年),因此地原为东阳侯之封地,取"东阳"之意,始置东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为“观州”,故东光又称“观州”。1944年划属山东省,1952年划归河北省沧州地区,曾与南皮、交河、阜城、泊镇并为交河县。1961年6月恢复东光县建制至今。现辖:东光镇、连镇镇、找王镇、秦村镇、灯明寺镇、南霞口镇、大单镇、龙王李乡、于桥乡。7镇2乡447个行政村,总人口34.7万,幅员面积7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万亩。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历史沿革】
汉高帝四年(前203)始置东光县。时属幽州渤海郡。汉章帝建初四年(79)东光县改隶乐成国。汉和帝永元七年(95)还属冀州渤海郡。
三国时期东光为魏国地,隶属冀州渤海郡。
西晋时期东光县初属冀州渤海国。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废国改郡。晋武帝太康十年(289)改隶冀州国。晋惠帝太安元年(302)还属冀州渤海郡。
南北朝北魏时东光属冀州渤海郡。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渤海郡郡治迁至东光县城。东魏时(534-550)东光县仍属冀州渤海郡。北齐、北周时东光均属渤海郡。
隋代东光县初属渤海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隶冀州。开皇九年(589)置观州,东光县属观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废观州,东光还属冀州,大业三年(607)改隶平原郡。
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观州,东光县隶属观州。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观州,设河北道,东光县隶属河北道沧州。唐德宗贞元二年(786)河北道设景州,辖东光县。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废景州,东光县还属沧州。长庆二年(822)再设景州,东光县复属之一。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又废景州,东光县属沧州。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复置景州,东光县遂属景州。
五代时期东光县皆属景州。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东光县改隶沧州。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东光县改隶河北东路定远军。真宗景德元年(1004)定远军改称永静军,继辖东光县。金初永静军升为景州,东光县为其所辖。金卫绍王大安年间(1209-1212)更名观州,仍辖东光县属河北东路。
元代世祖至元二年(1265)改观州为景州,属河间路,辖东光县。
明初东光县为京师省河间府所辖。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七月废东光,并入阜城县。
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置东光县,属河间府景州。
清代世祖顺治五年(1648)设直隶省,东光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升河间府沧州为直隶州,增领东光县。雍正九年(1731)东光县改隶直隶省河间府。
1913年东光县属直隶省渤海道。1914年东光县属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东光县直属河北省。1937年划属河北省第八督察区。1937年9月日军侵占东光县城,东光县遂沦陷。
1938年8月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第六督察专员公署。1941年初东光县属冀鲁边区一专署。1944年1月冀鲁边区同清河根据地合并,组成渤海区。同年4月东光、吴桥、南皮三县合并建立东南吴县,属山东省渤海行政公署一专署。同年9月以东光通往南皮县黑龙村的日伪公界,又将东南吴县划为2个县。公路以北为东南县,公路以南为东吴县。1946年2月东光、南皮、吴桥三县恢复原建置,东光县仍属山东省渤海行政公署一专署。1949年8月山东省渤海行政公署一专署改称沧南专区,继辖东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于1950年5月撤销沧南专区,东光县划属山东省德州专区。1952年11月7日东光县划归河北省,属沧县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沧县专区,东光县改属天津专区。同年12月20日天津专区撤销,遂归天津市辖,同时撤销东光县并入交河县。1961年5月23日设沧州专区,同年7月9日东光县恢复原建置,隶属沧州专区。1970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继辖东光县。
中共东光党史上的“第一”
1、第一位中共党员。王鹏,东光县东大吴村人。1933年2月,由吴建华、张逸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2、第一个党支部。1933年夏,王鹏,辛福增等6名党员,在南皮城内西街麟瑞阁石印局建立了中共东南联合支部委员会,辛福增任支部书记。
3、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1938年8月31日,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灯明寺东于庄成立。石景芳任第一任县长。
4、第一届中共东光县委。1938年10月下旬,中共东光县委成立。刘景祚任县委第一任书记,李光前任组织部长,周劳工任宣传部长。
5、第一支抗日武装-县大队。1938年8月创建,有人枪40余,县长石景芳兼任大队长,刘子仁任副大队长,马崇宗任教导员。
6、第一所军政学校。后马军政学校,1938年9月,付继泽、康伯明、张一三等人,在灯明寺后马创办。
7、第一个区委会。1938年10月,中共东光县委建立后,即在马候杜一带设立了勿区区委会,张逸民任区委书记。
8、第一次抗日战斗重大胜利。三打灯明寺,1938年12月,肖华司令员、邓克明参谋长率部与日寇进行激战。消灭日伪军各200多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9、第一个群团组织。县青年抗日救国会,1940年3月成立,石青任主任。
10、东光县解放第一役。解放连镇战,1946年2月4日,由付继泽将军指挥,打响了解放东光第一役。
随时恭候朋友们的到来。

李连第(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