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北约八里处,距单庙乡不足1里,有个百户左右的小村,名叫大里王。大里王一带旧砖烂瓦颇多,很像古建筑遗址。村西不远处至今立有一通石碑,上刻“莘亭伊尹耕处。”
众多资料证明,今之大里王村一带,即历史上有名的古莘地。春秋时代,此处是齐卫两国交界地。后来的史学家有的说莘地属卫,有的说莘地属齐,各有其理由,难衷一是。因当时正处于多国纷争时代,边界不明,国与国之间又不断政占杀伐,各国辖地时有变迁,故莘地属卫属齐的可能性都存在。公元前589年,齐伐卫,卫求救于晋,晋军曾追击齐军至莘。卫宣姜派人劫杀公子伋、寿,也是在莘地。
大里王村西曾有莘亭和伊尹庙。
关于莘亭,《莘县志》说始建于汉代,郦道元《水经注》中却说:“卫宣公使伋使诸齐,令盗待于莘,伋、寿继殒于此亭。”(有关志书记载,以前此处曾建有“二子庙”)据此看,似乎早在春秋时代莘亭即已有之。二者孰是,甚难定论。我们不访二说兼从,作如下推断:春秋时代,莘地是齐卫往来要道,道旁建有一亭。因建于莘地,便名之曰“莘亭”。因此地曾发生过晋军追击齐军和宣姜使盗劫杀伋、寿二公子之事,并已载之史书,莘亭的知名度渐高。从秦汉时起,莘亭又发展成为一个叫“亭”的行政机构,故《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地图上特别把莘亭的位置标识出来。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从乐平县地中分置莘亭县,隋大业初(公元605年)废莘亭县,其地入莘县(一说莘亭县废于隋开皇六年,即公元586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从莘县地中分置莘亭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废。历史上前后两置莘亭县,第一次历时27年,第二次历时9年。至于莘亭县治所,史书中无明确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说莘亭县“故城在今山东莘县北”,估计极可能就是是古莘亭所在地。《续修莘县志》中有一首诗单写莘亭县城旧景,诗曰:
回首莘亭县,年余有夙因。
浑忘游宦地,恍似去乡人。
疏铎临前驿,修杨夹旧津。
路旁今日酒,欲饮不成巡。
关于伊尹庙,《正德莘县志》中说:“伊尹庙,汉时创建,在县治八里莘亭东。”这种汉代建庙之说系采自旧志。始修县志者究竟有何根据,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查遍正史及历代注疏,均无关于伊尹庙创建时间的记载。但有一条可能肯定,即莘亭的出现早于伊尹庙。很可能是汉代人由莘亭联想起“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说法,便将二者联系起来,把莘亭所在地认作伊尹当年躬耕之处,从而建庙祀之。明洪武年间,伊尹庙迁至县城北1里处,后失火烧毁。永乐年间,知县戴麟在接官亭旧址上重建伊尹庙。天顺年间,赵光、李瑄捐资塑伊尹像。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知县贾克中重修。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知县孟隆将庙移至城内。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知县王琛重修庙宇。明清两代的文人学士,多有诗文题詠。明代人李璞诗曰:
莘城北去树荫荫,谁建伊祠用意深。
生长空桑符吉梦,调和商鼎作甘霖;
隐耕此地追前圣,著业当时竭寸心。
千古辉光千古慕,令人赋尽短长吟。
清代人李崇熙诗曰:
莘亭古木耸长空,庙貌依然畎亩中。
三载桐宫争捧日,千秋松簌想遗风;
余音似欲传伊训,大任惟堪属尹躬。
先觉觉民民觉否,参天黛色自葱葱。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东昌知府程光珠访求遗迹至此,书写了“莘亭伊尹耕处”六字,莘县知县刘萧为之立碑建亭。后来亭毁,只有石碑保存至今。
明朝初年,王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因距莘城8里,故定村名“八里庄,后张、杨二姓相继迁入。明《正德莘县志》从旧志中抄录了“四坊五乡”之名,内有“莘亭乡”。由此可知,莘亭县撤消后,莘亭又曾为乡驻地。至清康熙年间,又恢复了五乡建制,重建莘亭乡,莘亭乡下有八里庄之村名。不知因为何故,后来八里庄村名改为大里王。
1861年(咸丰十一年),张玉怀以大里王为基地揭竿起义,拉起了黄旗军。当时曾有这样一首歌谣:“大里王雾气腾腾,张玉怀要坐朝廷,坐着席片腾云驾雾,骑着井绳能当龙。”这年农历五月初二(公历6月9日),清政府派胜保率重兵围攻大里王,起义军坚持3天后,被官军击溃,张玉怀率残部突出重围。官军为发泄对起义军的仇恨,几乎将大里王村夷为平地。
几年后,这里又陆续有了住户。因村西有一座不知建于何时的佛堂,遂改村名为八里佛堂,属北乡正一里。民国初,部分外逃户回到故里重建家园,又恢复了大里王旧称,但县志中仍称此村为八里庄。1931年,莘县县长董兆晋废里甲制改区乡制,大里王属二区仁里乡,建国后属城关区,1958年属城关公社,不久划归范县,1961年复属莘县,1962年9月属城关区单庙公社,1971年属单庙公社,1984年属单庙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