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地名故事(五)道庄的故事

家乡区县: 山东省莘县

王奉乡的道庄,本名道爷庄。说起村名来历,还有一个似乎并非虚构的小故事。

据说,明朝初年,就在现今道庄这块地方,曾有一座寺院。寺院主持法名元洪,系潞州(今山西长治)高僧普惠的门徒。普惠系洪洞县广济寺主持,后于明成化二年挂锡于北京弘慈广济寺。此人博通佛典,学识精深,元洪能拜此人为师,际遇实属难得,再加上他自幼聪明好学,学问日渐长进。古今佛学法典,他广泛涉猎,研讨不止,就连南朝僧人僧祐的《释迦谱》、《弘明集》等,他也熟读深研,佛知可谓渊博。

自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以来,道场便成为佛教礼拜、诵经、行道的场所。至明代,道场更为普及,几乎无寺不有。道场设有主道,元洪是寺中主持,理所当然也是主道。他除掌管收徒、传经、追荐、超度等佛事活动外,还管着寺内的财产膳食。闲暇之时,他经常通过僧公司(明代中央设僧录司,省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专门掌管僧道事务)给僧众和寺周围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深受人们尊重。因为他德高望重,道行又深,大家便高抬一步,尊称其为“道爷”。

明永乐年间,有两个姓吴的百姓带着广济寺一僧人的信函从山西洪洞县来投奔元洪。因是师父的寺院介绍来的,元洪不敢慢待。见这两个人倒也老实本分,便把他们安置在寺旁居住,种地为生。吴氏在此辛劳耕作,勤俭度日,娶妻生子,绵延不息,渐渐形成村落。后来元洪被师父普惠招去北京弘慈广济寺,吴氏为不忘元洪帮助安家的恩德,便将村名叫做“道爷庄”。

明天启四年,一县官乘四人小轿巡视民情从此路过,见村内树木葱茏,村外禾苗碧绿,心中高兴,悠然问道:“此乃何村?”

衙役脱口而答:“道爷庄。”

县官一听生气了,以为别人在捉弄他,厉声说:“混帐!什么到爷庄,应该叫爷到庄!”

衙役赶忙解释说:“叫什么庄,当然要听你一句话。可老百姓都称你为父母官,要改称“爷”,就高了一辈,恐怕还需皇上恩准。“

县官愣了半天,才恨恨地说:“那就把‘爷’字去掉,以后谁也别当爷了。”

从此,这个村便成了“道庄”。

王朋朋(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