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运章包子是以肥瘦相间的新鲜牛肉、时令蔬菜为馅料,包子皮是用发面和烫面按一定比例制成。包子的特点是皮薄有筋道,肉馅鲜香,回味无穷。
回族面食厨师白运章创制。鲜牛肉浇 馅,拌以多种调料、佐料、切碎挤干的菜料,面粉作皮,包馅,蒸熟。皮薄、边窄、馅大、油香、形美,隔皮见馅,由馅成丸,入口喷香。已有70余年制作历史。
白运章包子用料讲究,牛羊肉必须是鲜嫩的,专挑脊背肥瘦相宜的花羔 肉,定点购用小磨香油,做法也独具特色,包子皮选用优质面粉烫面制成。做出的包子皮薄、边窄、馅大、油多,形状像铃铛,隔皮能看到馅,把包子拿起来一晃,成肉丸的包子馅能在里边晃动,咬一口,沁人肺腑,吃起来可口不塞牙,流到碗里的馅液很快就定了一层油。味美适口,肥而不腻,吃后余香久存不散。八九十年代,白运章包子铺从开门到关门,忙得不可开交,跑堂的胳膊垫着布,一大罗盘子从手码到脖子上,轮着座位送,一次一盘,吃完再给。而如今白运章包子铺已停业一年多,现今的保定人再也没有福分品尝到正宗的白运章包子了,然而在许多老保定人的心中它是那样的让人念念不忘。但愿裕华路扩建后,白运章包子铺能够重新营业,把这一名吃流传下来。
“白运章”包子铺1924年开业,铺名是白运章用自己的姓名起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包子铺历经了火灾、业主更人、公私合营、变更字号、拆迁铺址,尽管一路风雨飘摇,沉沦再起,依然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古城提起白运章包子就如同在天津提起“狗不理”一样妇孺皆知,远近闻名。1958年在全国饮食评比时,“保定白运章包子”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并列第一。1980年又被评为河北省优质风味食品名牌产品。
能与天津“狗不理”包子齐名的是保定白运章包子,白运章包子铺是名声遐迩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919年,是白运章师傅以自已的名字开设的一家包子铺。1958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包子质量评比中,白运章包子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双双夺魁。
白运章包子铺在马号里位置好,冬天下大雪,夏天连雨天,逛马号的、看戏的、听说书的,不出马号多到包子铺就餐,生意兴隆。每天跑堂的堂倌胳膊上垫着布,一大摞盘子从手码到脖子上,来回穿梭,给顾客送包子。一年四季,宽绰的大厅来往顾客络绎不绝,据传说1926年临时大总统曹锟回到保定府邸乐寿园隐居,就曾到过白运章包子铺品尝包子,他大加赞扬,无形中给包子铺做了宣传,尤其新开业后,很多军政界要人、社会名人、著名艺人纷纷光临,相传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三顾白运章”。
制作包子的流程过去是保定的一景,窗外经常围着大人孩子,伸着脖儿垫着脚,挤着看师傅们擀皮、挤包子,人们闲暇时经常说:“到白运章看包包子去!”。“老保定”解放军文艺作家王一之,在他的《故国今昔》文中曾写到:“白运章临街有南北两门,两门之间是玻璃窗,制作包子的巨大面案置于窗下,隔窗即见十多个身穿白衣,头戴白色清真帽的工人围案操作,只见一手持馅尺,一手取皮,馅到皮上,一挤一个速度之快,难以想象,另有工人边擀皮边用手杖“敲点儿”。敲打的“敲点儿”,有节奏、有韵味,保定民谚就有“白运章包包子,打对了点!”。革命前辈田秀涓的回忆文章中,对白运章包子有这样的记载“用荷叶包好、牛肉大葱饺、一咬顺嘴流油、百吃不厌”。
如今,白运章包子铺已没有了昔日的风光,但是很多老保定人还是喜欢到那里去,大概是为了回味昔日保定的风光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