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主要成就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汕头经济特区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9] ,从1.6平方公里起步,1984年11月扩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11月再次扩大到234平方公里。特区自创办以来,在一片荒滩上起步,靠解放思想开拓,靠艰苦创业拼搏,取得巨大成绩,规模日益壮大,不断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经济实力增强。2009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16.51亿元,同比增长10.6个百分点.汕头专利申请量居全省地级市第四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件,国家免检产品3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8件;全国驰名商标1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31件,驰(著)名商标约占全省总数的10%,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438%;万元GDP能耗为0.66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38%,位列广东省第四低。
特别是近几年来,汕头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起跑线。GDP由2003年的498.4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850.15亿元,年均增长11.2%;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3年147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2300万吨,年均增长10.8%;出口总额由2003年的18.9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39.12亿美元,五年累计150.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由2003年的520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72亿美元,增长2.3倍。
(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汕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较快,功能较为齐全,已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港口吞吐量从1981年的336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300万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8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18.06平方公里。
(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9.12亿美元,为1981年的14.6倍。1981-2007年,全市累计出口总额459.95亿美元,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2.71亿美元。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领域扩大,我市已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行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进行,公共财政框架和新型国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投资体制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五)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中毛入学率超过100%,农村实现完全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被列入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保持在全省地级市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397元提高到2007年的116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95元提高到2007年的451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81年的1.25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843.61亿元。

柯洪杰(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