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濠粽子

家乡区县: 汕头市濠江区

粽子(zòng zi)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深受人们的喜爱。2010年12月,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筒棕”,南朝梁开始还出现药食合一的粽子,直到现在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拼音:zòng zi,英文:rice dumpling)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筒粽”花样繁多。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一传统习俗,并且伴随着很多的民俗活动,其由来已久。
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因各地习俗的不同,人们给粽子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在南方与北方就有着较大的差别。
文献载,南朝梁时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隐居陶山,人称陶公。陶公辟地种药,以药草为民驱疫疗疾。自此地方百姓每逢端午,便用陶公所教的药草煮粽,以防病健身。《江南靖士诗稿·端午陶山品粽》诗:“五日山村鲜角粽,褪绳解箬气犹温。淡黄应渍陶公草,膏饭舌翻香阵喷。”诗承载了粽子药食同一的历史,也反映了一种药食同源的文化。

烹饪方法:
1. 将粽叶4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煮软,捞起沥水,备用。
2.将糯米淘洗干净,沥水,备用。
3.将蜜枣装入碗内,蒸软取出,趁热去核,葡萄干洗净,沥水。
4.取3张粽叶,毛面相对,先放入1/3糯米,加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绳子扎紧。
5.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时,再用小火焖约3小时,即可食用。

一时倦了。(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