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第一中学(二)

家乡区县: 湖北省南漳县

详细介绍:

      1978年3月,县委决定恢复南漳县第一中学,任命了校长,收回原来被遣散的教师,组建学校领导机构,清理校产,整理教学用具,修缮房屋。当年秋天,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招高一新生5个班250人,学制沿用二年制,1981年秋高一新生恢复三年制,到1983年秋全部过渡到三年制,分文理科教学。南漳县第一中学恢复后,被确定为襄樊市重点高中,1984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办好的108所重点高中,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稳步发展,到1984年高考上大专以上76人,中专26人,丁天洋考入北京大学,杨涛考入清华大学。

      1986年,在校学生达到13个教学班776人,教职工91人,专任教师51人。1986年高考考入大专院校102人,中专19人。学校在教育管理中积极推行校长负责制,民主选举和评议校长,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和行政负责人,负责校内机构设置,人员调配聘任,教学管理和考核,负责管理和使用学校经费。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加强了教学管理。1987年5月,中共南漳县第一中学党总支成立,下设教师、行管、后勤三个支部,健全了学校党组织,党总支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审议通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监督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学校重大事项做出决议决策,完善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推行全员聘任制 、岗位责任制 、结构工资制提供了有力保证。1986年,为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在教导处 、总务处的基础上,增设政教处,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加强法纪教育和文明卫生教育。

      1987年秋,学校试行年级组负责制,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年级组负责人全面负责年级 的教学管理。使学校各项任务和计划得以更快的完成,学校的决议、决定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1990年高考上大专院校173人,中专12人,李倩考入清华大学。
从1989年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会考,高一考地理,高二考历史、生物、物理、化学,高三考语文、外语、数学、政治,每学年进行劳技课考查,2000年会考停止。为了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投资15.3万元,新建教师宿舍一栋525平方米;1986—1988年6月,投资30万元,建四层实验楼一栋1990平方米;1987年,投资8.3万元,建校办工厂厂房和商业服务用房935平方米;1988年,投资75万元,新建教学楼一栋2364平方米,可容纳22个教学班;投资6.3万,建男生宿舍一栋417平方米,。1989年投资13万元,建50×35×2.1米游泳池一个。1990年,投资2.5万元,改造青年教师单元楼,新建面积400平方米;1992年,投资10万元,建女生宿舍一栋720平方米。1992年投资40万元,建400米环行跑道标准运动场一个。

      1993年-1999年,学校强化内部管理,提出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不断修订规章制度,先后决定通过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党委议事制度》、《党委决策规程》、和《南漳一中内部管理制度》、《南漳一中学生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强化劳动纪律,严格实行教师集体办公制度,教辅人员上班签到制度。把聘任和岗位责任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成效奖励标准。加强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实行年级主任年级负责制度,校研组和备课组长学科负责制度,教案和作业批改检查评议制度,月考周练制度和听课制度。1996年起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军训。1996年,在校学生达到29个教学班1924人,高考上省线88人,上重点线33人;1999年,在校学生35个教学班2565人,高考上省线336人,上重点线104人。山区综合质量评估,一直位于山区市县前列。

      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加强,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到2000年,在校学生达到35个教学班2645人,高考上省线601人,上重点线180人,张云涛考入北京大学,王威、朱大鹏考入清华大学,2000年-2007年连续8年,南漳一中年年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2004年邹辉以689分夺得襄樊市高考理科状元,2007年付阳东以全省文科第二名的成绩,夺得襄樊市高考文科状元。2003年,南漳县教育局发出“全县教育学一中”的倡议。

      这一时期,学校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开拓进取,以教育教学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成人成才并重。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动力”的观念,加强教研教改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校领导值周值日制度,和驻班蹲点制度、坚持例会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教研制度,加强了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根据当代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从2000年起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矫正不良心理倾向。

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党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以人为本,谋求发展,对学校办学思想做了深入思考,经过校领导班子和全校教师的广泛讨论和认真研究,最后得出两点共识:

      ⑴学校定位要准确。明确学校既是市重点中学,也是南漳“第一学府”,既要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也要为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提供示范,发挥重点中学的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 ⑵教育质量观要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作为山区学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唯有大胆改革,大胆创新,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色之路,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以特色求质量,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领先,才能持续保持整体的高水平。

      在这两点共识的基础上,学校党委一班人,将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与时代的先进要求相结合,将我校六十余年的优良传统、文化积淀与办学思想相结合,将办学理想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我校鲜明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构建学生良性的智能体系和人格体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构建学生良性的智能体系”,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积极创新课程内容,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全面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劳动技术、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科目,使学生不仅掌握事实型知识、经验型知识,也掌握复合型知识,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不片面,不肤浅,不狭窄。知识是智力的基础,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智力(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既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注重优化智力结构、能力结构;既注重知识的传播,又强化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即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践和生活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能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并激发出无穷的发展力和创新力。切实避免将知识和智慧对立起来,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智慧的启迪,从而导致大量的书呆子和缺乏创新的死板知识。为了构建学生良性的智能体系,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忆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五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六是培养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构建学生良性的人格体系”,就是通过学科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渗透、融入,通过德育工作过程中鲜明的主题教育和积极的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锻炼、砥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坚毅勇敢不怯懦,心胸开阔不孤僻,宽厚开朗不狭隘,自信自尊不自卑,见善思齐不嫉妒,心底无私不猜疑,活泼热情不抑郁,遇事冷静不急躁,宽以待人不暴戾,坦荡达观不敌对。使学生具有现代人应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欣赏自我,接纳自我,不自暴自弃,不悲观消极;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与他人交往热情,关系融洽;有自我扩展的能力,勇于超越自我;具有现实性知觉,务实不虚空;客观地看待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有多种技能特长,并能专注于事业;有高度的自我坚持力及情绪稳定性,对事业矢志追求,永不言弃;遵纪守法,信守诺言;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尊重人权;善于自制,能控制不良情绪;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创新精神。为了构建学生良性的人格体系,一是坚决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树立“欲成才先成人”的教育思想,把构建学生良性的人格体系放在首要地位;二是坚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范畴,一切德育工作将围绕这一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展开,工作方式要切合学生的角色特点,要灵活多样,扎实有序,务求实效;三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五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心受到美的熏陶。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即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人文管理,完善评估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获得教学相长的双赢效益。分而言之,一、办学以教师为贵。教师在民主、自由的管理体制下,以校为家,以生为子,以事业为精神支撑;在事业出成绩的同时,物质待遇、精神待遇、政治待遇也同步提高,他们不再把教书当作谋生的职业或谋生的饭碗而厌烦隔膜,他们不再是在奖惩的机制下以损害学生和自己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违心地换取考试分数,他们对事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痴迷,干工作、搞事业有一种充实感、成就感、快乐感、幸福感,在热爱的驱动下,潜心致力于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手段,自觉地充实自我,和谐地发展自我。呕心沥血却心甘情愿,夜以继日却毫不倦怠;“蜡炬”成灰却无怨无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敬业乐业,即使清贫也淡泊自足,即使劳累也怡然自乐,对学生情如父母,对事业孜孜以求,对新生事物如饥似渴,教学青春得以永葆,教育“年龄”得以延长。二、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在业务精良、师德高尚教师的教育下,快乐学习,不再视学习为畏途,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潜能得以挖掘,充分享受教育资源,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享受到素质教育的成果:在阳光一小时中,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在科学的心理疏导中,他们心里一片温暖,充满阳光;在丰富多彩的德育、美育活动中,他们人格体系得以健全;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中,他们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动手能力、劳动意识得以激发;在成长过程中,意志品质、抗挫能力、尊重人权、关助弱小等品质得以提升。总而言之,一所好学校就是要通过它良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促进师生和谐健康的发展,背离了这一点,即使其升学率再高,也可能有悖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治国理念。

王倩倩(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