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县志的说法是和山王氏中的一个去安徽做生意,娶了安徽妹回来。安徽妹善做毛笔,回到兴宁也以此为生,后来又教会了周围群众,从此宁塘毛笔就出名了。改革开放初期,宁塘笔钓厂因为生产毛笔还有很名呢,不过因为没有发展意识,后期便衰落了。小时侯我还专门去笔钓厂看了做毛笔和鱼钓的工艺流程,不过记性不好,除了知道毛笔杆子必须在水里浸好多天才能用于生产。这样的目的是为可以防蛀,那水池的水是发臭的,难闻极了。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汉族,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汉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来,它为创造汉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汉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汉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毛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湖州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 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制作工艺
制作毛笔笔头的原料以羊毛、黄鼠狼尾毛、山兔毛、石獾毛、香狸毛为多,猪棕、马尾、牛尾、鸡毛、鼠须、胎发等也广为使用。毛笔杆多用竹管,如青竹(烤红)、紫竹、斑竹(湘妃竹)、罗汉竹等,也有用红木、牛角、骨料、象牙、玉石作杆的,更显华贵。
各类毛笔的制作都须经过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装头、干修、粘锋、刻字、挂绳等工序。概括起来则俗称“水盆”(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和“干活”(装头、干修等无水工序)两大工序。水盆工序是决定毛笔用途和质量的关键,笔头要求达到尖、齐、圆、健(史称四德)。尖系指笔锋要尖如锥状,利于钩捺;齐指笔锋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利于吐墨均匀;圆指笔头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毛均匀,书写流利而不开叉;健指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毛笔的装潢是干活中的后期工序。包括笔杆刻字、刻画、浮雕、漆画、镶嵌、掐丝、加笔头碗、尾头、挂绳等,体现毛笔的富丽典雅,有些附件还起到加固笔杆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