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沟遗址

家乡区县: 郑州新密市

         自1977年以来,在新郑裴李岗村西的双洎河湾高台地上发现了裴李岗文化以后,在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文化共同体已发现有120余处,经过发掘和试掘的有30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东部边缘的丘陵地带,以及豫中、豫南的黄淮平原地区。此外,在豫北太行山东麓和豫南大别山北麓也有少量发现。从地层叠压关系和一些器物比较来看,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共性,又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精神面貌。面对如此庞大和复杂的状况,考古工作者为了便于研究和区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密县(今新密市)莪沟北岗遗址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处。

       莪沟北岗遗址,位于新密市南约7.5公里的莪沟村北部的岗顶上。这条群山环抱的岗岭在绥水与洧河交汇处形成一块三角形地带,而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正是古人类居住的最佳环境。它南距洧河约500米,高出现在的河床约7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

      遗址所处的岗顶平缓而宽阔,土质松软而丰厚,是农业生产的良田沃土。只是现在因岗地突兀,无水灌溉,所以成为靠天收成之地,故当地人称其为“火龙岗”。但是在远古时代,由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这里始终是先民们理想的居住地。

      莪沟北岗常年不见雨水,十年九旱,连年减产。为了改造火龙岗,使其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沃土,1977年10月,超化公社莪沟大队社员,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在土岗上展开了一场平整土地的攻坚战。他们一方面在北岗岗脊大面积取土,要将岗脊推平,改为大块良田,一方面在岗地最高处自西向东修筑一条水渠,引河水灌溉土地。工地上如火如荼,人们干劲冲天,不久便挖去了岗地西部的一大半。社员们在取土的过程中,不断挖出大量的陶片、石铲、石镰等文物,扔得满地皆是。

       一天,一名女青年在挖土时,一锹下去,挖出一个褐色的人头一样的东西,咕咕噜噜滚向一旁。她被吓得大叫一声,扔下铁锹就跑,还以为遇上了什么鬼怪。这时闻声围拢了一群看热闹的人,他们翻来覆去地查看后,发现原来果真是一个人头骨。有人说,这里可能是座墓,也有人说,里边可能还埋有宝物。于是他们七手八脚便把这片地翻了个底朝天,不出所料,他们除了挖出一些陶壶、陶罐外,还挖出了一套石磨盘。由于当时农民的文物意识较差,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很快一切便归于平静,大家又开始欢天喜地地干起活来,把发生的一切都忘在脑后。

        工程指挥部就设在岗脊上,恰好这时县委副书记陈万顺来工地检查工作,他看到出土的文物,于是立即通知县文化馆前来调查处理。密县文化馆文物专干魏殿臣恰巧当时正在举办亦工亦农考古培训班,这正是实地训练的好机会,便停课带领他们来到工地。他们仔细查看了出土文物的地点,确定这里是一座古墓,而且发现出土的遗物与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物一样,也有石磨盘、石磨棒。

       他们沿岗地周围进行了勘察,遗址已经被平整土地挖去了西半部,碎陶片遍地都是,俯拾即是,最初的堆积情况已无从考证。他们又在当地群众中进行了调查,有人告诉他们说,挖土的时候经常可以挖出石镰、石斧和鞋底状的石磨盘等物,但都被破坏了。情况急迫,如不立即加以制止,整个遗址很快就会毁于一旦。魏殿臣心急如焚,马上找到村干部,要求他们立即停工,对遗址加以保护,并同时向县文化馆领导汇报了情况。县文化馆又将情况及时汇报到开封地区文化局,但是文物科负责人崔耕出差不在开封。于是县文化馆派魏殿臣连夜赶往郑州,向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和河南省博物馆进行汇报。省文物工作队领导听完汇报后,认为情况比较重要,便派郭天锁、丁清贤与魏殿臣一同于当天赶往密县调查处理。

         第二天上午,他们赶到莪沟北岗,岗上的西北风格外凛冽,站在岗脊向周围眺望,周遭群山耸立,投下阴森森的、幽灵一般的黑影。他们没有顾上休息便开始了工作。为了了解遗址的性质,他们首先清理了那座残墓。收获甚微,剩余的东西已经寥寥无几,只有一些被打碎的破陶片和一些残碎的人肢骨。随后他们在岗顶周围进行认真的调查,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他们初步确定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他们发现遗址地面遗物虽然很少,但是时代却很古老,遗憾的是已经被挖去了1 / 4。这时虽然裴李岗遗址已经进行过试掘,但是资料还没有公布,对于它的性质还没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过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发现。郭天锁、丁清贤在魏殿臣的引导下,找到地方政府,向他们讲明了遗址的重要性。地方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立即下令停工,将劳动大军调往遗址外的地段去了。

          同时,郭天锁接到河南省文物队的通知,让他们立即进行试掘。正是严寒季节,荒山野岭间一派苍凉,除了狂风席卷着满地黄叶外,一点生机都没有。他们忍受着严寒的侵袭,全力以赴投入到发掘工作中。然而这时又下起了小雪,细碎的雪花零零落落地飘向广袤的荒野间,无情地打在他们的脸上、手上,时不时钻进他们的领窝中,使人感到阵阵寒冷。冒着严寒,他们对已暴露的遗迹进行了试掘,面积达546平方米,清理20余座墓葬和灰坑,发现了一批罕见的文物。

        结束发掘任务,郭天锁一行回到郑州,他们向河南省文物工作队领导详细汇报了发掘情况。从出土遗物看,显然莪沟遗址出土的器物同裴李岗文化性质基本相似。这时期裴李岗遗址才经历过第一次发掘,虽然已确定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但因发掘面积小、遗迹不多而对其内涵还不甚了解。此次莪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无疑是对裴李岗文化的一种补充,从而使人更进一步认识了这类文化遗址的内涵。

        为了进行深层次的解剖和探索这类文化遗址的性质,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决定再次对莪沟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1978年3月初,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派杨肇清为领队,由李绍连、郭天锁、丁清贤、赵世纲和密县文化馆的魏殿臣,以及培训班的学员组成的考古队正式进入莪沟遗址。这次发掘前考古队曾做了充分的物资准备,因此比起第一次发掘,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发掘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当时莪沟遗址在平整土地时曾遭到严重破坏,仅余8000平方米。考古队在大面积试掘前,经过认真的勘探和测量后,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统一布下探方、编上序号,然后进入正式发掘阶段。发掘期间,考古队居住在岗下的沟旁,而发掘工地却在高达70米的岗顶,每天考古队队员们上下工,都要沿着崎岖的小路往返数次,而且极目所见尽是光秃秃的土岗和一片空旷辽阔的蓝天。这里的生活缺乏激情、缺乏色彩,但发掘者们却仍然干劲倍增,充满着信心。

        经过全面的钻探,考古队在遗址西部和西北部找到了氏族墓地。它们排列有序,墓向一致,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的。然而这些墓葬清理起来却不容易,就连发现它们也十分困难。这些墓葬多数位于遗址的最底部,而且是在生土中营造墓穴。放进遗体后,又将挖出的土回填进去,夯筑结实,与正常的地面几乎没有两样,所以不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就很难辨认出墓圹的边缘。,属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叠压层。从时间上看,刚好同《吕乐春秋》记载的时间相吻合。按《中国通史》载中国音乐的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居今约5000年。那时中国音乐已从舞乐中分离出来,发展成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人们对音乐的乐律性质已有理性认识,随着笛、埙类有明确音高的旋律乐器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音阶开始产生,并有将音高纳入模式的乐律知识,那就是在管形骨器上镂的音孔。早于仰韶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十几件骨笛,大多为7孔,能奏出七声音阶。而“石固遗址”属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叠压层,裴李岗文化距今约公元前5500—4900年;而仰韶文化距今约公元前5000年— 4300年,属父系社会时期。因此,可以推断这两件骨器应该是最原始的乐器——骨笛。葛天氏被后人称为乐神,除率先创造歌舞外,发明演奏乐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高亚倩(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