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佛教祖庭——超化寺

家乡区县: 郑州新密市

       485年2月15日,80岁的释迦牟尼在弟子阿难和迦叶的陪同下前往拘尸揭罗城传道,当走到该城郊区时,身染重病,在两棵婆罗树中间圆寂。弟子把他的遗体放在用香木搭起的葬台上火化。整理师父骨灰时,弟子们发现释迦牟尼的真身遗物中,出现了白黑红三种颜色的圆柱状结晶体,被佛教界称之为真身舍利,奉为最高的圣物。当时印度几个国的国王,以及释迦牟尼的家乡人都要求把真身舍利安葬在自己的域内。于是真身舍利被分为8份,在8个国家被建塔安奉,这就是“八王分舍利”。          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看到印度统一时战争的惨状,顿生悔悟之心,便皈依佛教,以佛立国。他主持了有1000多僧众参加的集会。开启了释迦牟尼八个佛塔中的第七塔。取出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派教徒和僧众到国内外去建塔弘扬佛法,佛教也慢慢流入中国。           

       佛教传到中国内地的最早确切记载,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派遣使者伊存向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东汉明帝时,明帝刘庄梦见神人,身体金色,项有白光,飞在殿前。问群臣此是何神,一大臣说这是印度的佛。于是明帝就派12位使者到大月氏寻求佛法。公元67年,这些使者遇见了正要来内地弘法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这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了洛阳郊外。亲自迎接的明帝把他们安置到洛阳郊外的鸿胪寺。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鸿胪寺后被改名为白马寺。洛阳成了中国佛教中心。南北朝时,佛教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广建寺院,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局面。隋唐时期,由于皇帝的尊崇,相传在全国也相继出现了19座真身舍利佛塔。在洛阳附近就出现了洛洲西塔、沁阳妙乐寺塔和超化寺塔。      

        据古籍载,超化塔位居19座塔中第十五,是超化寺中的主要建筑,寺以塔出名,“名刹十五”这朵鲜花也便花落超化了。       超化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处在洧水和绥水交汇处,被称为“北方江南”,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处。由于北魏时期建有规模宏大的上中下三座寺院,故得名“超化”二字,意为“超凡化度,脱俗绝尘”。       北魏文成帝时,僧众上万,方圆几十里,都是超化寺的田产。北齐时,超化寺达到全盛。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它的社会影响和势力也日益俱增。但在封建社会,儒、佛、道三教各种矛盾激化,便出现了四次灭佛事件。超化寺像全国其他的寺院一样,遭到了灭顶之灾。       隋唐时,超化佛教文化经皇家推崇以后,迅速发展起来。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原来下寺的基础上,重新建了超化寺。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信佛,西迎舍利到中国,由于当时超化寺声名显赫,在开元二年(714年)建舍利塔。出现了超化寺的二次兴盛。自此以后,超化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成为宋元京畿之间的名胜重地。超化寺塔在清代以后历经战火,日渐衰微,最终走向了没落。1920年,超化寺内神被扒,壁画被铲。1930年中寺也被扒去。这座古寺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旧时荣光,默默蜷缩在超化村一隅,任风雨侵蚀。      

           超化寺塔,中国最古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之一,196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8年1月21日,密县各个乡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有人提出扒掉超化塔,用塔砖建轮窑。时任革委会主任的刘鸿恩主持拆除超化塔。省里派博物馆文物干部尤青翰到密县,向干部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规。但劝阻无效。拆塔时,从塔顶塔刹上拆下了一件铁铸的圆形大圈,圈上铭文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修超化塔的记载。直到最后塔基的地宫被打开,发掘出大批的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个由汉白玉雕造的舍利函,里面是绸子包裹着的佛骨舍利等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外还出土了塔铭碑,记述着建塔的情况,在慌乱中下落不明。还有佛像、佛龛等法物,以及大量的造像石刻,但大都残缺不全。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原河南省文物局局长杨焕成说:“这座塔非常漂亮,全国仅有,如果放在现在,绝对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寺亟待重生          “超化塔、金花泉、丈石崖、薄林山、白云庄、龙池潭、刀痕柏、暖水泉”几乎都被人为破坏,昔日美轮美奂的景色,幻化为超化一个个充满哀怨的故事。          超化寺还现存大殿、山门和厢房。新密市原文化馆馆长李宗寅指着大殿前的一尊残破的石刻经幢说:“这是文革后出土的,上面还刻着金刚经文,你看这上面刻的字,北齐河清年间……”他说,“西安法门寺博物馆内,悬挂着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图,清楚地标明它们分布的具体地点,其中也有位居第十五的超化寺塔。法门寺博物馆内保存的那个经幢是隋唐时候的,上面还罩着玻璃,当成了真正的宝贝。其实它那个没有咱们这个好。可是他们保管的可比咱这个好。”          大殿西侧,颓败山墙镶嵌的石刻造像,上面的字早被“文革”当成四旧,一个一个地凿去,成了真正的“无字碑”。院内,各种各样的碑刻造像随处可见。坐落在超化镇旧街之北,山门后上方,篆刻题额“名刹十五”。可以看到当年的繁华。当少林寺成为国际品牌,弘扬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时,这座千年古寺,却还在经受着风雨侵蚀。         

      长期从事民俗研究的李宗寅告诉记者,在超化寺隔河向西,曾经有埋没的塔林,群众称之为“塔湾”。当年扒超化塔时,从塔底扒出的残佛造像,就拉了几卡车。像宋仁宗手书的宋代经幢,无论太阳光从哪个角度照射都会有不同的影子出现。朱元璋之子周王为生男而捐造的玉石佛,包括舍利子等都存于河南博物院。这几卡车残佛造像现在都埋在地下,如果能发掘出来,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实物放到博物馆展览,该多好啊!他说,他给当地政府建议恢复古寺,建立博物馆。村里已经开始着手规划。

高亚倩(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