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如:茶叶、竹笋、食用菌、苹果、樱桃、猕猴桃、樱桃、柑桔、石榴等,在云南省内十分有名;昭通还是著名的中草药之乡,盛产天麻、杜仲、当归等名贵药材。昭通民俗风情:昭通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以苗族彝族人数最多,苗族和彝族这两个少数民族热爱音乐和舞蹈,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彝族的彝族年和火把节是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而苗族的主要节日则有药王节、龙船节、糍粑节、花山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少数民族人民欢歌笑语,美妙的音乐和曼妙的舞姿让节日变得异彩纷呈。两个民族还都是热爱舞蹈和音乐的民族,而这些独特的节日因为有了音乐和舞蹈而更加异彩纷呈。少数民族的节日气氛十分浓厚,中间还经常有音乐演奏、舞蹈表演等节目,节日一到,就连附近的其他民族的群众也来参加、观看,真是热闹非常。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更是能够让各族人民一起参加这美好的节日,徜徉在各民族大团圆的友谊和幸福中。
昭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往今来,勤劳淳朴的昭通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纵情欢歌,翩然起舞,在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昭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至今仍然有不少民族民间的文化资源较好地保护下来,成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艺术昭通属民族杂居区域,全市共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到,在昭通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另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今。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舞蹈有彝族民间舞蹈和苗族民间舞蹈。彝族民问舞蹈有以“喀红呗”为代表的祭祖性舞蹈,以“阿说喀”为代表的风俗性舞蹈,以“撒麻舞”为代表的生产劳动舞蹈,以栽花舞为代表的节庆舞蹈。喀红呗是流传于镇雄、彝良等县彝族村寨中的一种古老的祭扫性舞蹈。又称“跳脚”、“拐脚舞”、“拽脚舞”、“铃档舞”等,是指4个男舞者手持铃挡在守灵时跳的舞。舞蹈由“拽脚步”、“甩铃步”等基本动作连接技巧动作;一个或两个基本动作加上一种技巧动作组成一个套路。表现的内容“蛤螟晒肚”、“老牛擦背”、“猴子爬树”、“毛狗钻洞”、“四马追羊”、“岩鹰展翅”、“野鸡钻篱笆”等。阿说喀即汉语“酒礼歌”,是彝族婚礼仪式中的系列歌舞。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民间音乐有彝族和苗族的,其中,彝族民间音乐有酒礼歌、山歌小调。苗族民间音乐有古歌,又叫“酒歌”。苗族古歌根据演唱的内容和场合,大体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称为“开天辟地歌”,也称“创世史歌”,主要内容包括“磨天碾地”、“制天造地”、“犁天耙地”、“夯天拍地”、“铸日造月”、“射日杀月”、“斩雷擒龙”以及五谷,金银铜的来源等。第二部类称婚姻嫁娶歌,主要唱述苗族婚姻礼制的形成以及与嫁娶有关的传说、生活等。大致的内容有“迎亲歌”、“回土神歌”、“天黑歌”、“洗脚歌”、“吃新娘饭歌”、“天明歌”、“起程歌”等。器乐有苗族的器乐,除了传统的标志性乐器芦笙外,还有箫筒、口弦、木叶、号角、大鼓琐呐、通花笛等。彝族的器乐有月琴、琐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