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造就的意外之美---记"鸟人"
过年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总觉得需要看个两三遍才能将脑子里的杂乱思路整理好,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时隔月余,又看了第二遍.
老实说,我有一半动机是为了记一下重要台词的.
但最后这个企图却在这第二回观影过程中不知被抛到哪个角落里去了.全程被剧情,演技,台词所吸引的我,根本想不起来去按暂停键来记录所谓的话语.
因为这样做的话,节奏就会被打断.
而这部电影本身拍摄得实在太酣畅淋漓了,任何暂停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需要习惯下它的长镜头.
第一遍看的时候有些晕头转向.首先,这些长镜头真的是非常长,以我一个外行人的眼光看来,似乎贯穿了整部电影.当然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一些夜景或者黑暗的地方作了巧妙的衔接.不过以此为前提来看,做的技巧也非常好;其次,大部分镜头都是在室内完成,杂乱的休息室,狭窄的通道,随着主人公不断转换的视角,就算到了户外,也是大量的夜景,嘈杂,压抑,一如主人公的心境,混乱不堪.这样的设定显然是带有带入性的,当里根的心突然松弛下来,在幻想中飞翔于纽约城中时,镜头一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整个视野也随之豁然开朗.
想必此时此刻,观众被压抑已久的心也获得了解脱吧.
所以,在我看来,这通过长镜头所感受到的真实感,或者说,一种旁观者的窥视感,正是电影所要呈现给各位观众的一次绝妙的体验吧.混乱,痛苦,压抑,解脱,自由,升华,凌驾于众人之上.
完美.
饰演里根的演员,曾经在90年代因扮演蝙蝠侠而名噪一时,但之后事业却归入沉寂.当导演找到他出演鸟人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你在嘲笑我吗".虽然我不清楚选角是否真的如制片方所说的这都是巧合,但凭心而言,从经历与心态上来说,他确实可以说是这个角色的不二选择.
里根因鸟人这个角色一举成名,但鸟人也困扰了他的大半生.与许多一炮而红的好莱坞明星一般,他无法摆脱过去荣耀所带来的阴影,在已逝的年月里,他由超级巨星沦为不受重视的"名人",就如那位苛刻的影评人所言,在公众的眼中,他不是什么演员,只是个"名人"而已,甚至可以说,是过气的名人,徒有知名度,市场却早已将他抛下.但里根却不愿承认这个现实,他依然挣扎在这个泥潭中,想要摆脱昔日荣光的泥沼,渴望演技得到认可的泥沼,给看不起自己的人一记重拳的泥沼.
想要重新回归那个圈子.
萨姆在盛怒下对她父亲吼出,你对世界而言无关紧要.
口不择言,感情上的伤害,却也是某种程度的真实.
百老汇的幕后,围绕着里根的生活,除了一台电脑,似乎看不出2014年的现代化痕迹,一切如同九十年代的陈旧感,他的世界没有facebook,twitter,一切新兴的,用以宣传,炒作自我的手段都不曾利用.
陈旧的,过时的里根,渴望用自己改编的一出Raymond Carver写于60年前的戏剧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这个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制胜的世界中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但讽刺的是,最后使他获得成功的依然是搏眼球的举动,虽然那都是些无心之举.
"无知早就意外之美"
这个本想一根筋脚踏实地去做剧的中年老男人,因为一系列混乱而获利.Mike答应加入他的剧,一连串让他气愤不已的胡闹意外地引来巨大的关注度;幕间出去抽支烟却被意外关在门外的里根,为了赶上下半场演出,几乎半裸地穿行于时代广场以绕回到他的剧院,这种"The show must go on"的精神迎来好感的同时也收获了网络视频的疯狂宣传,就连被女评论家莫名的刁难所激起的愤怒,都为塑造他的角色所需要的情绪起了推动作用.
这出剧简直成了里根人生的变形版.
他想要得到重视,得到人们的爱.失去那份爱,作为演员的他的人生便成了虚假.
失去了那份爱,他情愿掏出手枪,爆掉自己的脑袋.
不疯魔不成活.
或许不是很恰当,但里根和黑天鹅中的尼娜,在我看来,似乎确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为心魔所困,分裂出两个自我,追求完美,不达到极致绝不放弃.
他们都是那样恐惧而愤怒,害怕自己不被承认,憎恨他人对自己的轻视.
里根显然非常厌恶那个只会给别人打上标签的评论家,在酒吧里的两段,也赤裸裸地表达出这部电影对一些所谓的剧评人的嘲讽.他们用固化的思维方式,随意地评价他人和他人的作品."因为成不了艺术家,所以只能成为评论家"就像"因为成不了军人,所以成为了告密者".
但里根最为憎恨的还是鸟人,或者说是曾经享受着鸟人光环的自己.他希望自己的演员身份得到认可,但大众对他的认知永远打上了鸟人的标签.一个中年老男人,却始终被束缚在紧身衣中,活脱脱的一个好莱坞小丑,可怜又可悲.但内心的另一个自我,又在不停地吼叫着,去整容,去健身,去拍那些英雄大片,内涵算什么,演技算什么,人们需要的是吵吵闹闹的火爆场面,有血有暴力,情节紧凑刺激,年轻观众就爱看这种爆米花电影,感官上的刺激才是最重要的,大把的票房赚入,在此成为全球性红人... 然后,终于又可以再次凌驾于众人之上.
这样的诱惑是强大的,远远甚过里根那部费尽心力的絮絮叨叨探讨人生的Carver戏剧.台词冗长艰涩,演技的纠结几乎掏空了他的心灵,同时剧组的开销也几乎榨干了他的财产,即使如此,将好莱坞演员视为小丑的百老汇评论届也不会轻易放过他,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落井下石.
重压之下,心理几乎崩溃.
所以,戏里的艾迪,和戏外的里根,举起了同一把枪,扣下了扳机.
枪打偏了,一时疯魔,轰掉了里根的鼻子,也成就了一个活的传奇.
"正是那些不被期待之人,成就了人们无可估量的美"
忍不住想要套用模仿游戏中的这句话,里根以近乎悲壮的自我了结来成就一段传奇.他那融入自己的悲喜人生的迫真演技,已发挥到了极致.但可悲的是,讽刺的是,人们真的理解了这耗尽心力的演技吗?还是仅仅只是被这样一个意外所吸引住了眼球,然后蜂拥而至地用另一重标签去粘贴在里根身上呢?
剧情结束到这里,我已无从判断是喜是悲了.里根就如流星一般,燃烧自己的生命,来发出最灿烂的光芒,幸或者不幸,只有当事人才知晓了.
MIKE将台上的自己当作真实,里根将真实的自我带入舞台,而台下的我们呢,是否真如MIKE所言透过手机屏幕来看真实生活呢?
只能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And what did you want?
--To call myself beloved,To feel myself beloved on the earth
在这并无意义的人生中,所求不过如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