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年俗印象
黎月嫦
我的家乡在粤中地区紫金县古竹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在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年俗大概有入年架、做年糕、吃年饭、放爆竹、舞春牛等13项。
一、入年架
年二十五是入年架了。祖母告诉我们,入了年架就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最重要的是,各家各户就要大扫除了。大扫除包括打扫屋子上下、清洗所有用具。
人们打扫屋子的时候,要临时做一把长柄扫帚,大人们带着草帽或者裹着头巾,握着长长的扫帚向屋顶上面的蜘蛛网、灰尘扫去,那场面真像打仗一样。
清洗家具包括收拾所有用品、用具,清除死角的垃圾,还有洗刷厨房用具等。厨房用具一般有锅盖、锅铲、小锅、饭桶、饭锅、筲箕,通常会把厨房用具拿到河里去洗刷,那时候没有洗洁精,人们就用炉灰作洗洁剂,效果还不错。
这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孩子,因为就要过年了,很快就有猪肉和鸡肉吃了。
二、做糕粄
到了年二十八,各家各户就开始做糕粄、年糕。我们说年糕为大笼粄,用的材料全是糯米,以碓踏成粉后加上红糖,和均匀后用一个近似笼子的用具来蒸。蒸好散热3-4天后变得硬硬的,就可以切成一角角(一块块)送给亲戚了,当然自己也会吃一些。不过年糕用的糯米比较多,因而显得比较贵重,有时候不一定做,而糕粄是必定要做的。
对比年糕,糕粄的做法就复杂一些。材料是根据糯米的软硬程度而决定加上六成或七成的生米(粘米),把这些混合米浸泡一夜,滤去水,就用踏斗踏成粉;把粉用温热的糖水搓好,放进发酵粉;等待好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铺好锅面做糕粄了;做糕粄就是搓成一个个扁圆的东西,放进锅里的架子上蒸熟。刚蒸熟的糕粄松软、清甜,非常好吃,过后就慢慢变硬,下次吃的时候最好再蒸十分钟,就又变得松软了。
三、磨豆腐
如果遇到收成好的年头,大多家庭还会磨豆腐。磨豆腐的材料是黄豆,也是生产队分给大家的,有时候人们在菜地里也种上一些。
磨豆腐的时候,先把黄豆浸泡一段时间,再拿到石磨去研磨,回家后把磨出来的豆汁煮滚了,就放进豆腐袋里去滤水,袋里的就是豆腐渣,可以另外加工成南乳。过滤出来的豆浆加上卤水,就凝结成雪花形状,俗称豆腐花,再将豆腐花放进豆腐格压缩一段时间,就形成了一板豆腐。
磨好了豆腐,人们就把豆腐切成若干小块,并用筷子把准备好的猪肉馅酿进豆腐块里面。接着,再把酿好的豆腐煎熟备用。一板豆腐自然是供节日期间吃用的,每次吃用的时候再蒸热一些就可以了。
豆腐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炸豆腐,把切成小块的白豆腐,放进油锅里去炸,直到变成金黄色的涨圆形状,就熟了。炸好的豆腐我们叫做油豆腐,油豆腐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与猪肉一起焖熟,加上酱油糖粉调味,很好吃;还有一种就是像白豆腐那样酿进猪肉馅,味道也不错。
四、分猪肉
大约到了大年二十九,生产队就会杀猪了,人均约两斤猪肉。杀猪有专门的猪刀,包括尖长的签猪刀,与菜刀差不多大的刮毛刀,还有比较厚实的斩肉刀。
杀猪通常是队里比较强壮的男人,他们几个男的捉着大声嚎叫的猪,其中一人就把签猪刀刺向猪的咽喉。这个时候,我马上转过身子去,不敢看这个血腥的场面,听到尖厉的嚎叫声变弱了,我才转回来,只见猪已经四脚朝天躺在地上了,偶尔还抖动着。人们就把准备好的滚水淋向猪的全身,一会儿就可以刮猪毛了。接着是开腔破肚、洗肠切块,最后是分摊到各家各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