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
婺剧
婺剧(4)
婺剧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中、后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弋阳、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婺剧有六种声腔: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婺剧。义乌市婺剧团成立于1955年,前身为徐乐舞台,是该市唯一的全民所有制专业表演团体。每年演出在200场左右,并配合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编排节目宣传演出和市里重大活动演出。为宣传义乌精神创作的剧目有《英雄泪》、《硬头颈》、《朱一贴传奇》、《鸡毛换糖》、《义乌兵》,其中《义乌兵》、《鸡毛换糖》在参加省调演中获得优秀演出、优秀剧目等几十个大奖、浙江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常演剧目有《相国志》、《吕布与貂蝉》、《双枪陆文龙》、《战雁州》、《双凤冤》等20台大戏,《八仙过海》、《临江会》、《劝妻》、《柜中缘》等20台小戏。其中《义乌兵》、《临江会》、《九件衣》、《拷打提牢》等20本大小戏被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录制播出。
道情
2003年初夏时节,全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授予义乌“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义乌道情发源于(公元1573-1620年),与绍兴莲花落、温州瑞安鼓子词、杭州评弹都是为该省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义乌道情与众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
武术
义乌武术,在民间流传着“兰溪埠头,萧山哺头,义乌拳头”闻名遐迩。义乌民间武术绚姿多彩,内容丰富,武术介的十八般武艺般般皆有。还有举石墩,舞龙,舞狮,走马,十字莲花,高跷,斗牛,罗汉班,散撤等等。遍布城乡,各有特色。东乡廿三里一带拳术刚劲有力;西乡吴店,义亭一带讲求实用;北乡苏溪,新厅一带刚柔兼顾;南乡佛堂一带架子好看。每逢节假日,一支支罗汉班、武术队活跃在农村每个角落。义乌武术有其广泛、浓厚的群众基础,营造出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义乌武术界很讲义气,主持正义,坚持公道,讲求武德,以理服人,塑造了义乌人崇尚武术的美德。
方言
义乌市方言为浙江南区吴语金衢片,全市均讲吴语。但由于位于浙江中部,交通方便,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内部差异也较明显。故县人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说明义乌话的复杂性。据调查,靠近诸暨的红峰、燕窝人讲的就是诸暨话,而胡山、大陈、凰升塘人,既会讲义乌话也会讲诸暨话。与浦江交界的仙坪、鲤鱼山、大方人,义乌话、浦江话并用。义乌与邻近县的交界处都有这种情况。义乌话有许多是古汉语,像“吃”称“食”、“玩”叫“嬉”、“不”说“弗”、“筷子”称“箸”、“造房”称为“葺屋”。
迎财神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义乌人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生期酒
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届时,大摆酒宴,至爱亲朋,乡邻好友不请自来,携赠礼品以贺等。酒席间,要请民间艺人(花灯手)说唱表演。在贵州黔北地区,花灯手要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仙人,依次演唱,边唱边向寿星老献上自制的长生拐、长生扇、长生经、长生酒、长生草等物,献物既毕,要恭敬献酒一杯,“仙人”与寿星同饮。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造型艺术类(8项):
(一)农民画(稠城街道、江东街道、后宅街道)
农民画
农民画(2)
(二)百子灯(佛堂镇)
(三)剪纸(赤岸镇、上溪镇、苏溪镇)
(四)风筝(廿三里街道)
(五)陶艺(义亭镇)
(六)根艺(佛堂镇、赤岸镇、廿三里街道)
(七)泥塑(上溪镇、苏溪镇)
(八)刺绣(苏溪镇)
二、表演艺术类(9项):
(一)迎龙灯
(二)叠罗汉(大陈镇、苏溪镇、廿三里街道)
(三)高跷(后宅街道)
(四)走马灯(稠城街道、城西街道)
(五)义乌道情(江东街道、城西街道)
(六)义乌花鼓(义亭镇、江东街道、城西街道)
(七)小锣书(佛堂镇、上溪镇)
(八)锣鼓班
(九)秋千(佛堂镇)
三、民风民俗类(5项):
(一)木车牛力绞糖(义亭镇)
(二)红曲酿酒
(三)宗泽火腿
(四)胡公庙会
(五)抬阁跷(佛堂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