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怎么办?这些防震救灾知识你必须懂

家乡区县: 乐山市市中区

地震发生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1、在家中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室内,已经来不及跑到室外,就要迅速选择一个安全的避震地点躲起来。住楼房的避震地方:牢固的桌下,低矮、牢固的家具旁;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角,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如果发现及时,室外又开阔,尽可能跑到室外避震。不论住楼房还是平房,震时都不要跳楼、翻窗,不要到阳台上、外墙边、窗户边去,不要躲在房屋的大梁下,千万不要惊慌乱跑。

2、在学校怎样避震?

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间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绝不可让学生乱跑或跳楼;待地震过后,应当按学校准备的疏散路线,在老师的指挥下,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如果是在操场或室外,则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千万不要蜂涌着外逃,这时你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注意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疏散。如果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大件结实的商品或柱子旁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住头部;避开容易破碎的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如果你正处在行驶的汽车内,你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4、在户外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你要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等;要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5、在野外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野外,应该找一个安全开阔处躲避,迅速离开河边、湖边、海边、水坝、桥面或桥下,防止地震时河岸坍塌,堤坝垮塌。要注意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要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震后自救与互救

地震发生过后,怎样自救与互救呢?专家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一)自救——抓住生存的机遇

1、注意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一是避免意外事故,二是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的危险。

2、尽量活动手和脚,并清除压在身上的物品。

3、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

4、条件允许,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5、几个人同时被压时,要互相鼓励。

6、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

7、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并计划使用,以延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乐观,等待时机。

(二)脱险后应当怎么做

1、首先是迅速救人。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互救活动。

2、从危房中撤出时,应当先灭掉明火,切断电源、火源和气源。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3、不要回房去取东西,谨防余震随时发生。

4、尽快与家人或机关、学校取得联系,到单位或指定的疏散地点去。

(三)互救——减少伤亡,增加帮手震后救人的原则

1、救助者要先救近,再救远,先救医务人员和强壮人员,以便增加帮手。

2、要确定被压埋者的情况,先让被压埋者的头部露出来。

3、急救者要针对不同情况,如窒息、出血、骨折等,予以适当处置。

4、救出受伤者作简单处置后,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震后救人的方法

1、要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保护支撑物,清除阻挡物,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3、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止进一步造成损伤。

4、对于脊椎损伤者,挖掘时,要避免再次加重脊椎损伤。从废墟中救出后,在转送搬运时,应使用硬担架或门板,绝对禁止脊椎弯曲或扭转;不能一人抬肩,一人抬腿,以免造成伤者瘫痪。凡四肢骨折、关节损伤者,应就地取材,制作夹板,实施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

对于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应给予必要的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下子进食过多;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激动;对受伤者,要就地作相应的紧急处理。

高摫泉子(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