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情——游古隆中中

家乡区县: 湖北省襄城区

到襄樊古隆中去游历,是我多年的愿望。《三国演义》的故事伴随着我的成长,诸葛亮则成了我心目中最崇拜的人。他的神机妙算,他的机智过人,他的呕心沥血,他的忠心耿耿,都是他成为我崇拜的理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怎样活着。

2013年6月的一天,襄阳的天空是晴朗的,没有一丝云彩,心中暗自高兴,天成人之美了。9点钟的时候,我们已经顺利到达襄阳古隆中脚下,抬头望去,群山巍峨,想着用“钟灵毓秀”这个词来形容也不为过吧。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即使算是平常的隆中也会因为诸葛亮曾居于此而声名远播了。

隆中对

进入大门,迎面是古隆中牌坊。牌坊是用条石建成,石面剥落已久了,看上去很古老了。牌坊正中高处用颜体题写着“古隆中”三个大字,显得古朴厚重。两旁是一幅对子,右联是:“三顾频烦天下计”,左联是:“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出自杜甫诗《蜀相》。上句写刘备识才礼贤,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下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盖世功业。在对子的左右两旁,分别镌刻着“宁静致远”、“澹泊明志”八个红色大字。这八个字从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提炼而成。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揭示了诸葛亮对人生品德修养的豁达追求。

半亩塘

绕过牌坊,是一口小围堰,周围是参天的柏树、栗树。向左路往前,是一口葫芦状荷花池。满池荷叶舒展、平铺,数朵白色荷花点缀其中,在阳光下越发高洁了。再往前,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处,大约一亩见方,土地虽不算大,但很平整,与我农村老家的田地并无分别。现在田中还种有一陇一陇的不知名的花草、药材。走过陇亩,便是成片玉兰、棕树地,草地茵茵,就着草地,在玉兰树下读书、遣心,我想,一定非常惬意。再上,又是围堰了,围堰大堤上,高竖一石碑,上写着“古隆中诸葛亮故居”八个金色大字,围堰两旁是不高的山,山虽不高,但树木却很茂密。水不算特别清澈,但显得很平静。有时,还可见一二只飞鸟从水面掠过。我走到围堰边,坐于堰边草坪上,想,当时诸葛亮真会选择这样的福地啊,在这水秀、山明、宁静之地,战祸避了,田也种了,书也读了,身也养了,如今,还有几人有此福分?

幽径石

我在小径里走着,不紧不慢,悠悠然。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汉水奇石馆”。汉水奇石馆又名抱朴斋,由著名书画家吴丈蜀先生所题。当我正在细心鉴赏吴丈蜀枯瘦苍劲有力的馆名题字时,一位中年女士笑吟吟地将我们迎了进去。

奇石馆并不大,但馆内的奇石内容却很丰富。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来形容,实不为过。地面上、橱窗上、墙壁上满满地摆着,看得人眼花缭乱。我随眼浏览了一下,有“关公千里走单骑”、“孔明出山”、“曹操兴师逼江东”、“东吴布兵三江口”、“火烧赤壁”、“青龙偃月刀”、“恐龙”、“三国”……。那位热情的中年女士介绍说,这所有的奇石都是专家们从汉水一带搜集而来的,搜集来后,抛磨师傅细心研究奇石的天然特点,根据奇石和三国故事、人物中的某一相似点,进行磨制抛光,最后形成了情态各异、形神逼真的三国艺术品。这里每一块奇石都附着一个奇特动人的故事,都有着神秘的色彩,中央电视台曾专题介绍了汉水奇石艺术。

草庐情

赏完汉水奇石,折回走进中路,沿着石板小径,穿过茂密的树林,是我们这次游观隆中的中心——诸葛草庐。从古至今,一直在流传着并将永远流传下去的神奇故事——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的历史就发生在这里,这一神奇的故事,给襄阳罩上了令人炫目的光环,引逗得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争奔向这里。

诸葛草庐不像我看《三国演义》小说或电视剧时想像的位于平坦的原野之上,它处在隆中山平缓的山腰偏下部,四周树木参天,葱茏繁茂,将草屋牢牢实实地遮掩了,无论是在山下看,还是在山上看,你根本就无法见到草屋的影子。你只有完全走近它时,才知道,哦,这里还有一所茅屋。这个地方确实很隐蔽,人称诸葛亮为隐士,果真名不虚传啊!草屋前面,地面平整开阔,是一大片竹林,面积大约二、三分大小。从竹林小径穿过去,是一方清澈见底的小堰塘。《三国演义》对草屋四周景物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读了《三国演义》后,现在实地走近这样的环境,感觉很是亲切。

现在让我们走近草屋吧。草屋前是一方小院,院门全由茅草压盖而成,看样子已有很多年了,不过,我对这茅草并不觉得新奇,因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还见过很多茅屋。只不过后来那些茅屋才为青堂瓦舍所替代。小院门顶正面,是大文学家、学者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诸葛草屋”四个大字。

移开院门栅栏,便是诸葛小院了。方形的小院子地面全由石板铺砌而成。院子里右侧是一棵笔直的高数丈的含笑树,在树的下面是诸葛亮迎亲时所用的牛车,古味甚浓。院子左侧是一棵枝干稀疏、横斜的梅花树。一位年轻女导游说,当时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去访女婿时吟有两句:“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诗中所吟的梅花当指院子一类的梅花,很遗憾的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梅花并未开放。再往前,是歪歪扭着的枇杷树了。整个院子显得古朴、清静、深幽。

忆先贤

草堂正屋。大门上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从十七岁至二十七岁,寓居隆中。日常时候,诸葛亮就在这草堂正屋里接见远近宾朋。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就是发生这间屋子里。目睹古圣遗迹,遥想先贤旧风,激情难抑,就在诸葛亮与刘备相向对语榻上,我端坐下来,留下了自己的影……

三顾名

从草屋出来,随后,我们还拜访了三顾堂,在三顾堂正门上,有永川子明游后写下的对子:“一对足千秋,两表酬三顾。”顺道到武侯祠,黄冈李云题写的一幅对子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征战业绩——“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给人印象很深。

离别隆中,不时回首,今天,我们攀爬的是一座文化精神的高山,面对着一个非常的高士。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日,我们该往哪条道路上走?回荡在我耳边的,是那句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Layner(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