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民俗文化——关帝庙会

家乡区县: 湖北省监利县

简介:

      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人敬仰、崇拜关公,已成了延续千年的习俗。

      当年关羽出兵伐吴获胜归来,荆州军民在大北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为“得胜街”。逢年过节,荆州人玩龙灯,耍龙的小伙子们都要先到关帝庙内拜拜关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龙。荆州城生产的旅游纪念品,也有以关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如绣有关羽像的丝织手绢,印有关公的精致背包,还有关公画片、小塑像等等。荆州城内的宾馆、商店和许多民宅,多喜欢在大堂供奉关公像,有的还一日一拜。荆州的大人小孩,几乎每人都能讲上几段关羽镇守荆州的故事。关公的忠义精神,已深深根植于荆楚大地。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中国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国朋友来荆州朝拜关公,进香还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经常聚在荆州关帝庙,用不同的语言赞颂关公的忠义精神,给关公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背景:

      荆州是关公文化的发祥地,他不仅在荆州留下了众多遗迹,以及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而且当吴军袭占荆州城后,他虽已兵临城下。却为保护他亲手修筑过的荆州城和城中百姓免于战火,毅然放弃攻城,西走当阳麦城,最后临死不屈被擒斩首.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其忠义仁勇精神,从而形成了历久不衰的关羽文化,包括他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荆州百姓历来怀念这位建城、护城有功之人,更极其崇敬他的忠义仁勇精神。他在荆州黎明百姓的心中已化身为圣君。

      关羽生前忠义仁厚,骁勇善战,表现出了极强的人格魅力,后人对此非常景仰,再加上当时楚人有“信巫觋,重淫祠”的习俗,所以在关羽死后不久荆州一带就已经有了相关的祭祀场所和活动。

      祭拜关公始最早始于荆州。据《寻访世界关帝文化)记载。荆州最早的关庙为南北朝陈太年间(569-582)在原荆州地区所建的小关庙。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荆州已有关庙3处。清代,荆州关庙增至“数十所”。民国初年,更是“庙遍全境”。荆州人民对关羽的崇拜由此可见一斑,并折射出荆州人民对关羽难以割舍的情结。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荆州古城南门关庙旧址,占地4500平方米,关庙旧址既是关羽镇守荆州10余年的府邸故基,也是关羽后代世袭江陵的地方所在。整个馆宇仿原关庙风格,殿宇分为仪门、正殿、三义楼和陈列楼等共占地四千五百余平方米。正殿和三义楼分别供奉着关羽和桃园结义刘、关、张巨塑。庙内现存明万历年间栽植雌雄银杏两株(距今约六百多年),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马槽等珍稀文物。如今,荆州关帝庙已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点游览胜迹。

      荆州关公馆,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万历时重建,清顺治七年(1650年)、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重修并扩建。史料记载,此地乃蜀汉大将关羽镇守荆州的府邸故基,关羽曾在这里总督荆襄九郡诸事十年有余。关羽为三国蜀汉名将,守荆州时,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后为东吴俘杀。关羽死后,历代封谥显赫。荆州关帝庙自建后,规模不断扩大。至清雍正十年,庙内除奉祀关羽外,其曾祖、祖、父亦受祀,其子关平、部将周仓及杨仪、马良皆从祀。一时,荆州关帝庙庙宇森严、规模宏伟。遗憾的是,日军侵华期间,庙宇遭到了致命一击,殿宇毁失殆尽。1987年,江陵县政府按清乾隆县志载古关庙建筑布局图样,在原关庙遗址上复建荆州关帝庙。如今的庙宇数经改造,虽早已大非原貌,但庙内元末明初所植的“夫妻银杏”,尽管雄树已毁,雌树依然枝虬叶茂、苍劲挺拔。整个庙宇仿原关庙风格,殿宇分仪门、正殿、结义楼、陈列馆等。所有建筑,一律灰瓦红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独具魅力。步入仪门,上方高悬清乾隆御匾“泽安南纪”;大殿正门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赐匾额“威震华夏”;殿内挂着清雍正御赐的“乾坤正气”匾额。大殿内关羽塑像高丈余,身披重铠,长髯飘飘、威风凛凛;关公两侧的关平、周仓,亦显得粗犷矫健、彪悍勇猛。大殿两旁内壁上,有关羽“镇守荆州”、“迎亲救主”、“义释曹操”、“单刀赴会”、“驰援当阳”、“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父子忠魂”等巨幅壁画,再现了关羽忠、义、仁、勇的高大形象和荆州人对他的景仰之情。大殿和结义楼之间的甬道上,有一尊威严的关帝石雕像。

Zoey*杨(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