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家乡区县: 山东省莘县

      莘县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地理景观,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从而造就了莘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文物古迹
莘县的文物古迹多而全,从上古时代到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如古城、古庙、古塔、古墓、古宅等一应俱全,且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古遗址
莘县境内有古城遗址六处。
(1)卫国城 位于原观城县、今观城镇境内,原为夏太康第五弟封国即故观国地,周改称卫国城,汉后为卫国县城。据考,故卫国城在今观城镇西南方向。
(2)武阳城 位于莘城东南10里处。原为顿城,汉代英烈候臧洪、魏武帝曹操等为东郡太守治此。北周于此置武阳郡,故又称武阳城,隋朝开皇年间废。故城址广衍,至今遗迹尤存。
(3)斗城 在莘城西南7里,六国时为召戍处,相传为汉阳平县旧治。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义为阳平候于此。后移县于今治。斗城因势峻如斗而名。“斗城捧月”为旧莘县“八景之一”。
(4)发干城 汉初建发干县,新莽时改名戢楯,北齐并入清渊县。故城址在今河店镇马桥村附近。现存瓦砾,常有考古者前往。
(5)冈城 位于莘城北,秦封蔡泽为冈城君治此。蔡泽,战国时燕国人,曾游说各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相范睢以攻赵不胜失意,他劝说范睢辞退,被任为相国,献计秦昭王攻灭西周。几个月后辞去相位,封冈城君,居留秦国十多年。
(6)河牧城 位于朝城镇西、观城镇北。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此置河上县,大业初并入临黄县,故城渐无踪迹。
2、古建筑
(1)三槐堂 古三槐堂在莘城东北2里群贤堡,民国时移至城内古楼东路南。宋初,殿中御史、户部员外郎王佑有宰相才能,因直言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古莘州(即莘县),于庭中植槐三株,发愿“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次子王旦果至相位,长、季亦为显官。王旦的孙子宗正丞王巩因建“三槐堂”,并邀好友苏轼作《三槐堂铭》。院内三槐西二东一,神道碑数通,神台、神案供奉着王氏宗族的灵牌,门悬大匾,匾额“三槐堂”为欧阳修书写。“佑堂槐影”(王堂槐影)被列为原莘县八景之一。
(2)莘亭 位于莘城北8公里伊尹躬耕处,建自汉朝,至清康熙年间已“亭废基存”。东昌知府程光珠令知县勒石立碑。莘县历史上曾因莘亭而称为莘亭县。1995年末莘亭镇结合县文化局在碑侧筹建仿古碑亭一座,并计划将碑加固后移入碑亭。
(3)张鲁清真寺 位于张鲁镇内,分南寺、北寺和女寺。南寺座落于南街,规模最大,约建于明初,占地面积3亩有余,主要建筑物为“无梁殿”(即大门)、礼拜殿、南北讲堂、东对厅、沐浴室及石碑楼。大殿阔5间,内有明柱40根、3梁9檀,方砖漫顶,木板铺地,可同时容千人做拜功。北寺座落在北街,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5亩,礼拜殿3间。除北寺毁于“大跃进”年代外,其它两寺均毁于“文革”中。进入九十年代后,张鲁清真寺重建,至1995年竣工并恢复礼拜活动。新建寺有大门、大殿、沐浴室等组成。大殿为混凝土结构,座西朝东,高大肃穆,门距地十余阶,典型的阿拉伯寺园建筑风格。
(4)莘县塔 亦名宝塔、雁塔。位于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馆院内。建于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说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于1968年春。据旧志载,塔东西阔十四步,南北长十三步,高十三级,顶上有铜笼容二十余人,可望七十里,曾为“拒寇护城”起过重要任用。“望气者谓宜发科名”。明清代曾数次维修,邑人亦“迭赋鹿鸣”,将塔视为莘县的骄傲和莘城的象征。1944年解放莘城时,塔作为全城的最高点被我军首先占领。据老教师赵仙如测记,塔底面积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级有四门,至顶可望数十里,并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庙,庙里有石雕女神像,传为南海大士,俗称“石奶奶”。莘城一带百姓旧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赶庙会之俗。1928年破除迷信,拆庙拉神,古庙不复存。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为由拆毁,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座小银塔和一具石函。函内有舍利子,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银塔属板金工艺,玲珑剔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经书、银塔现存山东省博物馆,石函存县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杂志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八十年代中,县有关领导及文化部门曾起议重建,后因资金问题中止。至今人们仍热切期盼着记忆中的宝塔重现,改变古州郡无古迹的缺憾。1995年夏李东兰副县长召集有关人士重议修塔事宜,受到多方关注和支持。建塔虽非易事,但其精神可佳。
(5)古浮塔 亦名朝城塔、宝塔、雁塔。位于朝城宁国寺(原朝城卫生院)内,建于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高七级,“宝塔朝烟”为原朝城县“八景之一”。塔今不存,古诗有载:“凌空七级竖云梯,孤柱擎天望眼迷。岚气葱笼连台斗,魁名取次雁塔题”。
(6)舍利塔 位于原朝城县兴国寺(今舍利寺粮所)院内。塔与寺均建于金代。塔基占地250平方米,高50米,塔中有大小石匣,分别装有佛骨和舍利子;塔北有殿房数十间,寺外庙田上万亩。清康熙年间塔已半毁。至四十年代塔与寺均毁。据考,该寺原为一方名刹,僧众达数百人,影响方圆数百里。寺内碑碣。清朝郎中阳谷柴世需赋有舍利塔诗,现录以助文:“浮屠特地起,千载镇东州。立马一登眺,郊原万里秋”。
(7)金代古钟钟亭 金代古钟钟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景区。铁钟铸于金代(承安四年六月六日,也就是1199年),历经八百年沧桑,至今锈蚀轻微,铸纹清晰,钟高2.85米,周长6米,重4吨。
3、古墓葬
江东墓谷 称阁老坟。位于朝城会盟台东江楼村后,为明嘉靖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江东葬处。原为占地30亩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有石牌坊、石碑、石人、石马、石羊等。园中铺有石板通道。陵园石刻毁于1958年秋,墓穴破于1966年“破四旧”时,今县图书馆藏有1966年破墓时其后人江玉范藏匿的江东墓志碑一通。
(二)历史事件
莘县地近中原,历史上沟壑纵横,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为兵家王侯“逐鹿”、“问鼎”必争之地,发生在中原地带的重大战事,境内或作主战场,或被裹挟其中。战国时期的孙膑与庞涓马陵之战,三国时期曹操、臧洪等东武阳(今朝城)之战,十六国时期赵王石勒与晋将苟目 希 阳平(今莘城)之战,五代时期晋王李克用与梁将刘寻阝 莘县之战以及清代愉林军、邱莘教反清起义等著名战役战斗均发生在境内。
1、马陵道之战 位于莘县南端、金堤脚下,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为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遗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41年,齐国军队在杰出的军事家孙膑的运筹下,利用有利地形,采取避实击虚、诱故深入的战略战术,从而大败魏军,并置魏将庞涓于死地。元代范县县令孟之普的《马陵道中》诗对遗址作了绘形绘色的记述:“广衍东原境,势非峨眉巅。夹堤积冲撞,倾崩成大川。房屋多斜曲,岐路几回旋。奇哉孙子智,减灶擒庞涓”(《范县县志》)。遗址旧有深沟巨壑、土丘大岗。抗日战争中,抗日军民把这些深沟当成天然的交通沟壕。马陵村又称马陵道,至建国初仍是沟壑纵横,后虽经削高填低,但沟迹依然明显。位于马陵道入口处的道口村,别名道沟,亦因大沟而名。这里不仅地势起伏不平,且街道走向奇特,外地人来此多辨不清方向,故有“迷魂阵”之称。马陵北有一高亢土岗,人称黄桑岗。相传当年有一参天黄桑树,庞涓就是在这棵树下自刎身亡的。黄桑岗西原有孙膑庙,飞檐斗拱,琉璃瓦顶,金碧辉煌,颇为壮观。庙前有座碑,碑左右各有一井,人称“一百(碑)单(担)二井”。相传此井系孙膑布阵时,当地群众为伏兵而挖。
2、苏村阻击战 1941年1月8日,杨勇指挥的一一五师教三旅一部,在郓城北部的潘溪渡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15日,日军三十二师团、骑兵独立第四旅团及伪军共二万余人,汽车、坦克400余辆,在1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向我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朝冠区(朝城、冠县)、郓范区(郓城、范县)、宁汶区(宁阳、汶上)进行报复性“扫荡”。17日夜,杨勇、苏振华、段君毅等率军区机关和行署机关跳出敌郓范合击圈,到达马集、呈旺一带。因发现东南及朝城方向敌人有向马集、呈旺合击迹象,为掩护军区机关转移,军区命令特三营两个连130多人在朝城西南苏村阻击敌人。18日上午9时左右。数十辆满载鬼子的汽车从沙窝向马集、呈旺扑来。为掩护领导机关撤退,苏村阻击部队吹响调兵号,打响机枪,以吸引敌人。敌人以为兜住了我指挥机关,各路敌兵纷纷向苏村集中,敌方1000多鬼子,80多辆汽车,7辆坦克,6架飞机很快将苏村包围。我军130多指挥员完成阻击任务,但已无法撤退,于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并逐步由村外阵地战转入村内巷战。最后,我90多名指挥员被敌人逼入两个胡同内,与敌对峙。敌人放毒瓦斯,我指战员才昏倒被俘。敌人发现与之打了8个多小时的仅是一支130多人的队伍,于是恼羞成怒,凶残地将我被俘指战员一个个用刺刀挑死。这次战斗,特三营两个连130多名指战员,除少数突围和被群众抢救幸存外,123人全部壮烈牺牲,其中包括鲁西军区直属机关政治处主任邱以发、特三营营长钟铭薪和教导员邱良左等。
3。秦始皇跑马修堤
在我家南面有一处古代的堤坝的遗址,在家乡人中流传为
“秦皇堤” 。据说是当年秦始皇派人修建的,并且亲自监工。秦皇堤是用来防范此堤南面约一公里处的金堤河之水泛滥之建设的。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也见过秦皇堤。
秦皇堤与地面相比大约有四米高,宽度不一,应有几十米宽。沿金堤河,秦皇堤穿过中部村庄,黄河外堤金堤横亘南部长达十余公里。可惜当地的经济不是很发达,很多烧窑的商人把堤坝的土买去烧砖了。听说在挖掘的时候,经常会有尸骨。

刘慧敏(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