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龙带我们来到第二重堂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高七八米的砖块上清晰地记录了大屋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十一年正月,汪仁政、仁进兄弟修”。通城县黄袍山汪宗翰故居
站在两重堂屋之间,踏着天井石板上的青苔,凝望历经岁月沧桑的“县丞”、“吏部主政”等古物,汪润田、汪宗翰等先人穿越四百年流光跃然而现……
明初,风云激荡,汪润田经数载苦读,于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六年后,他赴江苏吴江担任吴江教谕,开启了仕途生涯。建文三年,汪润田升迁至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并三任知县。因“剖事立明”,最终官至四川按察使司。
光绪庚寅年(1890年),润田大屋里另一位载入史册的士人汪宗翰高中进士。他不仅博学好古,还是一位爱民善政、忠孝两全的好官,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留下了彪炳汗青的业绩。因不参与卖官之事而得罪皇族,汪宗翰“调补边缺”。他携老扶幼,在大西北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履职。他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为保护珍贵的敦煌画像、经卷而呕心沥血。当敦煌受天灾欠收时,他变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救济灾民,并发动当地富人捐钱捐粮。
斯人已去,古韵犹存。数百年来,汪氏先人的故事滋养了一方“耕读传家”的动力与自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