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冠县民俗——郎庄“面老虎”

家乡区县: 山东省冠县

山东冠县民俗——郎庄“面老虎”

      小的时候都会跟着爷爷奶奶去赶集,在大一点的集市上都会看到一种由面粉为原料做成的小面人,花样繁多,五彩缤纷的,跟随的小孩总会吵着大人给买来玩,记得那时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尚之类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尤其多,也可能是因为当时《西游记》盛行的原因。长大后,我已很久没去过那种集市,但在街边还会偶尔看到,但直至现在这种手工艺品已不多见。也许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都开始奔向所谓的“现代化”的东西,所以这种传统工艺品也越来越不招人待见,所以就有种销声匿迹的倾向。我是后来才知道这种面塑起源于我的家乡东阿的临县——冠县,同属山东聊城市。冠县的郎庄面塑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远近闻名,并不是因为他的面塑大人小孩争相学习和购买而广为流传,而是因为这个东西大家早已不再稀罕与珍爱(也许大家现在稀罕的都是现如今的高科技产品吧),但这种文化源来已久,是一种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所以在后来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这种面塑由来已久,据说以前郎庄这个小村子里有三四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面塑大的约15厘米高,小的只有约6厘米。据说,郎庄祖上人出去卖面老虎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或者去各个村里的集市上卖。最初的面老虎以花鸟虫鱼这样的小东西为主,涂上大红大绿等亮眼的颜色,特别能吸引小孩子的目光。“因为都是哄孩子的玩意儿,所以以个头小、造型简单的成品为主。” 而像脚踩风火轮的哪吒,身着战服、手握杨家枪的杨宗保和穆桂英夫妇等几位传说人物是最近几十年才融入面塑制作中的。戏剧人物走上面塑舞台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由郎庄村一位在外从事舞台艺术的郎姓艺人回老家,开始用面塑制作舞台戏剧中的人物,从而颠覆了面老虎只有花鸟虫鱼的历史。如今,郎庄面塑造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花鸟鱼虫、菜蔬水果等作品所涵盖的牡丹、莲花等花卉,南瓜、西瓜、杏、梨、桃等水果,鸡、鸭、鹅、燕子等禽鸟,蜻蜓、蝈蝈等昆虫,鲤鱼、青蛙等水生动物,龙、虎、狗等走兽,马、牛、羊、猪等家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成套戏曲人物,《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哪吒闹海》等神话人物,共九大系列上百个品种样样俱全,无所不捏,技术上也解决了变形、开裂、受潮发霉等难题,使这项技艺成为独门绝技。

      郎庄面塑的色彩丰富艳丽,纯度很高,非常具有传统民间工艺特色,面塑上面常涂以大块面的红、黄、绿、蓝等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和钴蓝、白粉点出的小花,最后用墨绿勾画出人物的眉眼须发。强烈的色相对比使面塑的色彩活泼跳动、绚丽多彩。郎庄面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作品均为半浮雕式,将面发酵捏塑成形后,蒸制而成,造型浑圆饱满,简练夸张,形神俱备。在制作上,郎庄面塑捏制时用普通面粉,造型时用剪刀、竹签、小梳子、毛笔等日用品,蒸熟用做饭的笼屉、铁锅,造型用捏、揉、搏、粘等方法。作品的细部则用剪刀剪出、或用细面条、薄面片粘出、或用竹签戳画,特殊的纹路则用小梳子轧出。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郎庄面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在现在已知的各种面塑工艺中,堪称独树一帜。

      郎庄面塑在当地俗称“面老虎”。关于“面老虎”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传说郎庄的 “郎”和 “狼”谐音,此地古名“狼庄”。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火连绵。这里遍野荒芜,常有野狼出没,咬死小孩。人们为了驱狼消灾,便用面粉制作“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兴旺,所以郎庄的面塑是从做面老虎开始的,当地各种面塑都统称“面老虎”。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洪武年间,有郎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安家,村名便定为“郎庄”。后来感到这个郎字和“豺狼”的狼字同音,凶气太重,于是就有巧手的村民用蒸馒头的面粉捏成百兽之王——老虎,来克制“狼”字,以保平安。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创新、发展和完善,终于成为一项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工艺绝活。 作为鲁西北地区面塑艺术的代表,“面老虎”名称中的镇宅消灾的观念与图腾神秘意识和题材中所折射出的对生命的讴歌和对幸福吉祥的追求,使郎庄面塑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它的功能、造型、色彩中包含着人们的基本审美意识。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美术馆画家鲍家虎等专家来此考察,对这项技艺作出了高度评价,“面老虎”由此定名为“郎庄面塑”。

      郎庄面塑位列国家非遗项目之后,郎庄村选出两位传承人,村中郎、李两个姓氏一家一位。姓郎的是郎秀才,姓李的是李保山。几年前李保山去世,仅余郎秀才一位传承人,当时也近七十岁了。郎庄制作面老虎几百年,可现在找个传承人却很难。郎秀才和李保山两位传承人的后人竟然只有郎秀才的儿子勉强跟着父亲学习面塑。而李保山有三个儿子,有个儿子宁可去卖煤球也没想过学面塑。文化项目不能市场化就难传承,可一旦市场化后就变味。为了传承,当地文广新局想了很多招,现在,除了郎秀才的儿子,还有一位剪纸爱好者孙玉莲跟着郎秀才学手艺。当地县艺术馆也派出一位山工艺毕业的大学生跟着郎秀才学习。这位大学生叫苏海敏,据说,她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面塑的手艺,并在艺术馆开设面塑课,周末的时候免费教授一些有美术爱好的中小学生。

刘慧敏(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