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阳南漳)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 春秋时楚民。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卞和www.othzp.com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公元前283年,到了战国后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赵国假意说,愿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即源于此。并因此演义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千秋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在以后的1600多年间,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不垂涎于此宝。"和氏璧"被多次易主,每次都伴随着血腥的残杀。秦始皇得此璧后,曾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欲世代相传。但是,五代后的唐时,这种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
和氏璧"失踪已千年有余,它究竟属何种宝玉,已成疑案。多年来,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此种宝玉极稀少,且色彩绚丽。二是此璧代表了皇权。但它既不能让封建帝王"受命于天",也不能使封建社会"即寿永昌",真正留给世人的是卞和求真务实的高贵精神及相玉鉴定的高超技艺. 卞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卞和逝去已两千余年,其美名与时翱翔,其伟业与时俱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