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陪都

家乡区县: 重庆长寿区

陪都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炎黄时期,夏商时期得到发展,但是比较正规的陪都始于西周。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仿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情况如下:

首都不在全国的地理中心而偏于边地,不利于统治者管辖全境,故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设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雒邑、明朝初年的北京开封府。 政权兴起于边疆,原先建都也在边疆,后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境而迁都内地,同时将原来的首都改为陪都。这种情况以非汉族政权居多,如金朝的上京会宁府、清朝的盛京奉天府。 首都本为全国政治和军事中心,但随着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首都已不具有优势,乃在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唐朝时的东都洛阳。 统治者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或长期因战争迁驻办公的地方,为了纪念而建陪都。这种情况下的陪都往往就是临时首都或实际首都。如南宋的杭州(临安府)、“中华民国”的陪都重庆等。

君主的兴起之地(或出生地、祖籍),常被称为“龙兴之地”,为了突出其地位以显示与其他地区不同因而设置陪都。如武周和唐朝的北都并州、明朝的中都凤阳府。具体为以下四点:

1.便于管理。一些朝代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边疆入关。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改为陪都。

3.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朝洛阳便是由于当时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

4.临时因素。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

斗牛士伊斯科(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